御赐银牌 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乞丐,皇帝御赐黄马褂,去世后万人送葬
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乞丐,皇帝御赐黄马褂,去世后万人送葬
在古代,人们按照职业和地位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也就是"三教九流",其中的"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乞丐就属于下九流。从古至今,不论在哪个朝代,都有乞丐的存在,这些乞丐往往被人瞧不起,但笔者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乞丐。
他的名字叫武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出生于山东省的一个贫苦家庭。武训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被人叫做"武七",而武训这个名字是后来清廷赐给他的。
武训七岁那年,父亲病逝了,为了生存,武训以乞讨为生,他的四个姐姐也去当了童养媳,因为家里十分贫穷,武训不曾上过学。武训14岁时,多次去当佣工。有一次,雇主欺负他没读过书,弄了个假账本,不愿支付武训的工钱。武训据理力争,反而招来毒打,他被气得口吐白沫,大病三日。
因为不识字,武训吃过不少苦,所以武训决心靠行乞兴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书可读。20岁的时候,武训开始为自己的伟大计划集资,他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四处乞讨,山东,河南、河北和江苏等地都有他的足迹。若是讨得衣物或较好的吃食,武训就会想办法卖掉。为了尽快筹到办义学的钱,他有时还要像江湖艺人那样表演吃石头的节目。
49岁那年,武训靠多年的乞讨,已经有两百三十亩学田,三千八百余吊钱,按照当时的水平,武训已经是个富豪了。这时他觉得兴办义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正式着手创建义学。

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武训出资四千余吊,在自己的家乡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名为"崇贤义塾"。
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武训兴建了第二所义学。
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依靠行乞,武训兴办了第三所义学。
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武训乞讨了38年,他不娶妻,也没有自己的家。后来,武训的义行被当时的山东巡抚知道了,十分感动,不仅捐出两百两白银,还下令减免了学田的钱粮。并且,山东巡抚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光绪帝得知后,赐给武训一块匾额,上题"乐善好施"四字,并赐其黄马褂。
公元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义塾病逝。据《清史稿》记载,当时的武训已经时积劳成疾,那天,他听着学童们的读书声安然离去,去世时嘴角含笑。那年,武训五十九岁。
出殡那天,附近的乡民自发地来送武训最后一程,人数达万人之众,沿途更是人山人海,无数乡民为其落泪。
武训,他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不起眼的乞丐,然而就是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乞丐,却做出一番让人惊叹的作为,在他身上,确实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为了理想,艰苦跋涉了一生,这样的灵魂值得被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