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姓 道性简介

火烧 2023-02-23 17:41:52 1060
道性简介 道性,道教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指潜在地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因该道具体体现为万物之本性,故谓之「道性」。道教认为:道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世间一切有形可见的事物,无论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识,

道性简介  

道性,道教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指潜在地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因该道具体体现为万物之本性,故谓之「道性」。道教认为:道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世间一切有形可见的事物,无论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识,都潜在地含有道。先秦道家的著作曾有关于道与万物之关系的论述,如《道德经》认为「道生万物」,《庄子》则认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早期道教沿袭了这一观点,将道视为万物的根源或本体。如《太平经》说:「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后世道教则吸收了佛教的「佛性」思想,在隋唐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道性」说,提出了「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论断,认为万事万物皆含有道性,并认为道性乃是一切众生得道或悟道之条件。如唐初道士孟安排编《道教义枢》卷八专有〈道性义〉一节,其中说道:「道性者,理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备周万物」;「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玄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即认为道性出自于道,其本性是空虚清净、圆通无碍的,并且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一切具有意识的生物乃至果、木、石等无意识者,都含有道性。进而,他们又以人为重点讨论了道性问题,认为人之心性即为道性,心性本来清静无染,但却因欲望、杂念等而受到污染、蒙蔽,从而迷失其原本具有的道性,「去道日远」,趋于死亡;所以,人必须通过不断地修习,以清除心性所受染污、蒙蔽,令人之道性不断显现,从而「得道成仙」。如唐中期道士司马承祯著《坐忘论》〈收心〉言「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日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在此基础上,唐代以后的道教多重修心,而道性也多被当作作为内炼名词使用,专指人的心性或元神。

如姓 道性简介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