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玉溪灵秀佤族部落在哪 佤族永和部落历史

火烧 2021-12-03 02:28:34 1056
佤族永和部落历史 一、佤族的民族历史关于族源,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据西盟地区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思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

佤族永和部落历史  

一、佤族的民族历史

关于族源,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玉溪灵秀佤族部落在哪 佤族永和部落历史

据西盟地区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思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山上,被视为“圣地”。沧源地区解释“司岗”是“葫芦”,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虽各地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出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据史载,佤族先民在周秦时期是"百濮"族群的一支。汉代文献把云南境内的礼社江、元江称为“濮水”,是因为它流“濮人”居住的地区而得名。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到了唐代,澜沧江以西的濮人中分化出了称为“望”的一支和称为“扑子”的一支。

称为“望”的一支,指的是现今佤族的先民。文献记载上都说他们很“勇悍矫捷”,是南诏军队的主要成员,作战时充当“前驱”。

在元、明时期,文献多称“古剌”或“哈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从元、明、清的文献记载看来,佤族“居山岭”、“有寨落”、“亦耕种”但“不用耕牛惟妇人用钁锄之”,“除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由于耕地不固地,因此“迁徙无常”。

这些记载,反映了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 清代中叶后,各地区佤族的社会发展,随着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变化,又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

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

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

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二、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三、缅甸的佤族和佤邦历史和现状如何

缅甸的佤族居住在金三角缅甸掸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西南部边境接壤。

约在北纬22℃~23℃、东径98℃~100℃,缅甸萨尔温江和中缅边界界河南卡江之间的纵山峻岭地带。佤原意为“住在山巅的人”,佤族的村寨一般建在山巅的云海之中,茫茫云海仿佛把佤族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隔绝开来,千百年来,佤族长期停滞在原始部落社会。

佤族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这是这一地区最古老的民族,属于濮系统,称呼为“哈刺”、“古刺”、“哈瓦”、“卡瓦”等。据清朝和民国的记载,“卡瓦”分为“熟卡”和“生卡”,“生卡”也称“野卡瓦”,即保留猎头祭谷原始习俗的佤族。

“熟卡”即接受了中国汉族、拉祜族、傣族等影响,社会生产和社会习俗有所变化的佤族。中缅边境地区的佤族,历史上与中国边境的地方民族政权和内地封建中央皇朝都有联系,汉语和汉字是中缅边境佤族地区民族共同通用的语言和文字。

现代民族学把佤族列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 缅甸封建时代,靠近萨尔温江以西接近平原地区的少数佤族与缅甸王朝的关系较为密切。

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其势力扩张到萨尔温江以东的佤族地区,对殖民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曾在佤族地区建立过佤邦“WA.STATE”。二十世纪中叶缅甸独立后,由于缅甸政府内大缅族主义抬头,又因交通不便与缅甸的本土联系较少,处于自我封闭,自我管理的原始自然状况,大多数佤族部落没有统一,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和整体的力量等其他的种种原因,佤族要求成立佤邦的要求没有实现,佤族地区仍然是三不管地区,原始农业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猎头的社会习俗没有改变。

1969年缅共应部分佤族民族武装的要求,进入该地进行武装革命,结束了佤族的原始部落时代,统一了佤族地区,建立了中央根据地,使缅甸佤族地区前进了一大步,为缅甸佤族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缅共时代,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毒品种植经济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

缅甸佤族武装在1989年4月17日脱离缅甸共产党,与缅甸政府实现民族和解,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提出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紧握自卫的武器,发展经济。 缅甸佤族地区的和平发展是艰难和曲折的,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初期,罂粟种植、鸦片贸易和海洛因加工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一方面缅甸国内经济落后,拿不出多少资金帮助地方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缅甸政府,中断了对缅甸禁毒的援助。

缅甸佤族地区只能在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生产条件下,依靠历史上遗留的毒品经济的原始积累来生存和发展。同时,为了争夺金三角中心的控制权(泰、老、缅边境地区),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坤萨长期激战。

缅甸佤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1995),经济发展缓慢,但却获得了对坤萨贩毒武装集团作战的胜利。 坤萨覆灭后,缅甸佤族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占大金三角种植面积的1/2,产量占1/3。

缅甸佤族地区成为了金三角主要的种毒、制毒、贩毒(包括冰毒)地区之一。给周边地区的国家及国际社会带来了毒品泛滥的巨大灾难。

美国称缅甸佤族地区政府的主要军政领导人是金三角第三代世界鸦片毒枭,中国警告缅甸佤族地方政府个别领导人向中国境内走私贩毒,缅甸政府也认为佤族地方政府走在十字路口。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缅甸佤族地方政府领导层认真地思考了何去何从的问题。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96年至2000年)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交通、能源、宝石制造、商业、城镇建设、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替代种植方面也有进展,地方政府的经济和民众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并没有改变毒品经济仍然是佤族地方经济主要来源的状况。这种矛盾又特殊的过渡状况,又使缅甸佤族地区蒙上了一层不散的浓雾,怀疑、威胁、恐惧┅缅甸佤族地区向何处去?受到举世的关注。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概况 一 地理位置: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

北面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23,东径98—100间,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

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

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二 历史: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

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

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第二阶段(1。

四、高分求详细帮我说一下云南临沧佤族女性的历史情况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服饰:以黑色为基调。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 佤族的农家妇女的地位与中国的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我想可能的最高的了。

“相传女人比男人先懂得道理,那是男子听从女人的话,女子领导。后来男子才懂得道理了,女子不想领导了,才让男子来领导。

女子共领导了三十代,后男子领导了二十代,就到今天了也就是说佤族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不是很久的事。”②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了千年的妇女无意识中那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在佤族女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是没有的。

这千年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种缺憾,但从女人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或许正是佤族妇女们最大的幸运。她们竟然跳过了女人们忍受了千年的不平史。

佤族女人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聪明、善良、巧秀,更多出了大方、自由、任性和强悍。男人们在她们面前似乎占不到半点便宜。

据我个人自己的观察,在农村佤族家庭中女人掌家的家庭还占大多数。她们会耕田、种地、会织布、做依、会抽烟、会大碗喝酒、会跳舞唱歌。

集美丽秀巧、力量、强悍于一身。只让位二十代,佤族的女人们在男人面前完全还有自信。

其实从家庭角度来看,佤族的女人是最有责任心和爱的人。她们不但参与所有的劳动,还担负着养育孩子的一切责任。

这样就使得佤族女人具有了男人的刚强和大气。西盟已经养育出了两位女县长,原来的老魏红和现在的魏艺红。

魏红,佤族,西盟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女人,女强人。

一个能把握大局、背负重任的政治风云人物。1995年她背负着阿佤人民未来的希望和命运到北京参加全世界的妇女大会。

她说:“我是佤族,我的名字叫魏红,我是阿佤山来的,我背负着阿佤山的山,我背着阿佤人的深情厚谊,我背的佤族同胞的心,我说我来这里了,向全世界的妇女朋友们,向你们问候了,向你们致敬了,向你们学习来了,向你们汇报来了,向你们交流来了”。⑥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 佤族少女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是先秦时期“百濮”人的后裔,”①由于地域的阻隔,他们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当近代的人们进到这里是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自己那里知道已经落后了三千多年了。

外界人们来看到他们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时,才发觉这里还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这个只有考古和想象虚拟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存在。

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外界散发着种种神秘的气息。

五、佤族人民经常提到的司岗里有什么含义

沧源是世界的佤乡,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也是最原始的。如沧源的翁丁村原始部落、班考新村、董棕林、沧源岩画、司岗里溶洞、永和口岸的云海(10月份开始才有)、金三角公明山、南兖河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佤族人民文化历史与智慧高度浓缩的地方。

行程可以这样安排:昆明西部客运站坐开往云县或临沧的车(昆明也有飞临沧的航班),再转到沧源的车,如果没有,可以先坐到耿马,再从耿马坐车到沧源。沧源到翁丁村没有班线车,只能包车去,大概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柏油山路)。建议早上包车去,走大金三角、公明山(沿途天气适合可看到云海,一般在早上七点到9点)、翁丁村(爬上村边的山坡上可以看翁丁全景,还可看梯田),晚上返回沧源县城住,第二天包车去沧源崖画、班考新村和董棕林(董棕树佤族也称情人树),下午再返回沧源县城住。南兖河视情况选择。司岗里溶洞还没开发好,洞里灯光不足,黑黑的,看不到什么东西,楼主看自己爱好了。

另外,西盟县也是佤族比较多的,不过资源没有沧源丰富。如果楼主侧重佤族的传统节目和活动,最好是选择五一去,可以参加当地的摸你黑狂欢节,另外还可以看到剽牛、拉木鼓等活动。如果侧重自然,则10月中再去。

六、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七、雅库特人的民族历史

雅库特人是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民族之一,20世纪晚期约有38万人。17世纪时居住在勒那河中游河畔小片的地区,今已扩展到俄罗斯东北端整个萨哈(雅库特)共和国。萨哈人操一种突厥语,而自称为萨哈人。萨哈人看来是一个民族联合体,一般认为萨哈人是贝加尔湖区来的移民和勒那河原住民(极可能是埃文克人〔Evenk〕,他们对萨哈文化有许多贡献)的混种。然而,其他证据指出其祖先同乾草原和阿尔泰山区操突厥语的部落有关。

但是另外的资料则证明雅库特人的祖先来自南方,也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代,同大草原及阿尔泰山区的突厥语诸部落族源相近。萨哈人的早期历史很少传世,虽然叙述诗故事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17世纪时与其他北方民族和平同化,共有80个独立的部落,部落又分为宗族。核心家庭是萨哈人首要的社会单位。妇女在家庭和公共生活中的地位通常较低。超自然力量归于铁匠身上,因为他们的技艺被视为神授的才能。昔日的萨哈宗教有许多超自然的精灵,其中有善有恶。

八、佤族服饰的历史

佤族的服饰可能与东南亚某些民族有历史渊源。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对于东南亚的民族 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林邑……俗居处为洞,名曰干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而下 ,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扶南至唐为真 腊,发展到今日即现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语属南语系孟高棉语族 。所以,佤族在服饰上与东南亚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明佤族与他们在族 源上的渊源关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单和自外民族买来的棉毯,睡时作被,早晚冷时就披在身 上。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中 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女上衣短小 ,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味.

九、西周共和元年以前有哪些朝代或部落,

在周以前的最初一个部落是轩辕之父所建立的“少典国”(今新郑的轩辕丘),其后是轩辕建立了“有熊部落”(今河南新郑地区),蚩尤建立的“九黎部落”,其后是“夏”,而后有“商”。

其实这些都不全面,在周以前,华夏大地上的部落成千上万,每一个部族都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你看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万国九州”之说就明白了。

很多在那以前以信仰图腾而建立的部族,到如今已经演化成中国的这些少数民族,你应该也知道“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的,有些已经消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幸存下来。

至于真要问在那以前有多少部落,可能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发掘的专家们也不敢断言,只能说实在很多。以上只是为你列举了那几个在历史上名气颇大的部落和朝代。

一、土尔扈特蒙古部族的历史

厄鲁特蒙古是明代瓦剌之后,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城地区西北及俄国境内的乌尔扎),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当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余,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沿岸。

当俄国政府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开始压迫土尔扈特,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祖国。1712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清朝。

1712年,康熙派使臣图理琛赴伏尔加河看望他们。1771年1月(清乾隆三十五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分三路,赶畜群携辎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艰苦历程。

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得知立即派出军队追击。一路上,他们歼灭俄国的驻军及增援部队,摧毁俄国的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终于在5月26日进入中国境内。土尔扈特起程回国时,有3万多户17万余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有一半人死于归途。

乾隆帝得到奏报后,立即发布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以渥巴锡所领部落为旧土尔扈特部,以舍棱所领部落为新土尔扈特部。

这段历史曾拍成电影《东归英雄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