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家有大熊猫 美国是如何爱上大熊猫的
美国是如何爱上大熊猫的
1936年一个寒冷的星期三,也就是圣诞前夜的前一天,一只大熊猫出现在纽约市。它的名字叫苏树林,两个月前,它被从丛林中的家里拽出来,嚎啕大哭,乘坐飞机和海船,裹在毯子和篮子里,绕着地球走了半圈。没有一只熊猫能在东亚以外的旅行中幸存下来。在苏树林到达的前几周,美国报纸报道了他横渡太平洋旅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条新闻,从苏树林被抬进中央车站的第一刻起,,记者们立刻吹响了美国第一只熊猫的消息,明星们紧抓着他的外套。他还紧紧抓住了露丝·哈克内斯,一个寡居的社交名媛出身的探险家,她去了中国,没有任何野外经历,发誓要结束她已故丈夫对熊猫的猎杀,凯旋归来,用一个装满速溶牛奶的婴儿奶瓶给苏树林喂奶。正如生物学家乔治·夏勒在其著作《最后一只熊猫》中所描述的那样,哈克内斯的旅程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快乐的怒火”.
正是美国爱上大熊猫的那一刻。《纽约时报》以一个内容丰富的标题“这里的熊猫宝宝,哈克内斯在比尔特莫尔酒店主持法庭时,一股12月的轻风从敞开的窗户吹进来,“以保护藏族当地的气候”,记者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只幼崽据《泰晤士报》报道,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与一头乳猪、一只小羊羔和一只小狗有三重相似之处它的一般颜色是白色的,但它的耳朵是黑色的,它有一双小的黑边眼睛,深棕色的爪子和腿,还有一个棕色的肚子。它长约18英寸,重略超过10磅。”这是第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活熊猫照片。
***
看起来像是一种现代的反应,对可爱的动物的咕咕、奉承和叫唤-这个网站对利用熊猫幼崽照片吸引饥渴读者的艺术——但这远不是一种当代潮流。20世纪初,由哈克尼斯引发的第一股熊猫热席卷美国,并在20世纪30年代末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探险家们奔赴中国捕捉大熊猫,然后将它们以一大笔钱卖掉。动物园开始举办他们自己的展品,渴望吸引付费的人群,因为他们保证大熊猫和黄金一样好。例如,在他首次亮相的6个月内,苏树林就吸引了30多万人来到芝加哥郊区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从海伦·凯勒到阿尔·卡彭,每个人都忍不住有机会去看望一只熊猫。
这个故事并不是从苏树林开始的,也不是从哈克尼斯开始的。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19世纪的拉撒教牧师阿尔芒·大卫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他在中国做传教士,研究了数百种鸟类和动物。1869年3月,一个猎人正是在那里给他带来了一只小熊猫的皮。大卫写道,西方人从未见过“黑熊和白熊”的证据。他安排把一个皮肤标本送回巴黎,在那里它仍然保存着,并高兴地写信给法国哺乳动物学家阿尔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我在欧洲的博物馆里没有见过这种动物,它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动物;也许它对科学来说是新的!”(多年后,米尔恩·爱德华兹提出大熊猫与浣熊而不是熊有亲缘关系。)
在大卫把大熊猫的消息带回欧洲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很少见到大熊猫。弗里尔美术馆和萨克勒美术馆中国书画副馆长斯蒂芬·阿莱(Stephen Allee)表示,即使是描绘熊猫的艺术品也很罕见。沙勒注意到了最后一只熊猫的几个例子:1908年,一位名叫欧内斯特·威尔逊的植物学家注意到了“它的大粪堆”,但没有找到它们的来源;英国探险家J.W.布鲁克声称,同年,他的狩猎队射杀了一只“杂色熊”,不过他在能够解释更多情况之前就被当地人杀死了呃;1916年,一位名叫雨果·魏戈尔德的德国动物学家买了一只幼崽,很快就死了。到1919年,当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它的第一个坐骑标本时,真相是不可否认的:熊猫在那里,它们不像在美洲或欧洲看到的任何动物,第一个把熊猫带到西方的人会遇到不可捉摸的名声。
,除非它们已经出名了。1929年5月,泰迪·罗斯福的儿子克米特和小西奥多成为第一个射杀大熊猫的西方人。他们的狩猎,以罗斯福式的方式,介于体育和科学之间;来自时代杂志的报道称,他们花了10个月的旅行,通过印度,中国和西藏,这是芝加哥田野博物馆的组织超过1万美元。他们射杀的熊猫,以及另一只被当地猎人杀死的熊猫,今天仍在博物馆展出。
新闻界津津有味地关注着他们狩猎的功绩公鸡给熊猫装袋子。《泰晤士报》在头版头条宣布:“喜玛拉雅山的猫脚熊是白人首次射杀的。”。每一位兄弟回到美国后,也都绕了一圈胜利之圈,接受了大量关于他们的采访。”“事实上,我们非常幸运,因为仅仅追踪了四个小时,我们就发现这头野兽正午午睡,”克米特说,显然把东亚和拉丁美洲搞混了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走近,同时开枪,抓住了他。和我们一起的[雇佣当地人]拒绝把动物带进他们的村庄。似乎大熊猫是其中的一种小神灵。”他们甚至写了一本书,根据公众的要求,把大熊猫拖下水。
从那时起,比赛就开始了。包括演员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在内的众多冒险家齐聚中国,寻找大熊猫。到1936年,他们的探险活动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标本收集,大约有十几个标本在博物馆展出,但仍然没有人把一只活着的熊猫带到西方。直到露丝·哈克内斯试一试,
苏树林到了美国,报纸才毫不犹豫地转述哈克内斯旅途中的每一个闪光细节。1934年,她的丈夫威廉在嫁给露丝后不久就前往中国,他试图捕捉一只熊猫,但由于许可证问题而受阻。一年后,当威廉等待中国政府的官僚批准时,他得了癌症。此后不久,他就死了,再也没有开始狩猎。这时哈克尼斯决定实现她丈夫的梦想。”我继承了一支探险队,我还能做什么呢?”她后来解释说,
此行不乏丑闻,令媒体欣喜不已。几乎每一个关于她探险的故事都提到了昆汀杨,一个22岁的中国博物学家,她和昆汀杨有一段秘密恋情。与丈夫一起工作的竞争对手熊猫猎手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Floyd Tangier Smith)声称,哈克尼斯没有在丛林中找到这只幼崽,而是从中国猎手手中买下了它。(她和其他人坚决否认了这一指控。)后来,当她试图返回美国时,海关官员拘留了她;在国家对“一条狗”征收20美元的税后,这场争执最终会得到解决。当报纸有机会拍摄苏树林时,哈克内斯的故事已经成为流言蜚语的传奇。

1937年哈克内斯把苏树林卖给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后,在苏树林回来几个月后,大批群众冲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动物目瞪口呆。到本世纪末,美国动物园将再进口6只大熊猫:布鲁克菲尔德2只,布朗克斯动物园2只,圣路易斯动物园2只。每个人都带来了新一轮愚蠢的新闻报道。1939年5月,当第二只熊猫到达布朗克斯动物园时,《泰晤士报》刊登了有关这只熊猫在空中发火的详细报道:“比姆博被锁在堪萨斯城飞行员舱的后部,据这架飞机的飞行员、熊猫托尔船长唐·特里(Don Terry)说,他冲向了M.H.Kassing····················汤姆林森上尉的裤裆里露出了一部分。“熊猫是所有三个动物园里最吸引人的东西;布朗克斯动物园的一只熊猫甚至被借出作为世界博览会的头条。
熊猫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大生意。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一只熊猫死了,这三个动物园都会尽快寻找替代品。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周一的模式:老熊猫将被悼念,动物园将宣布购买了一只新熊猫,一旦大熊猫抵达,新闻报道将爆发。这一趋势的巅峰是《泰晤士报》关于熊猫生日派对的报道:“小熊猫,也许是因为他的生日没人注意过,接手了派对[……]他爬到椅子上,坐到桌子上,坐在蛋糕上。然后他开始向贵宾扔蛋糕。不过,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两种动物都吃了一点。
,冷战使动物园很难从中国进口动物。美国的大熊猫数量已经减少到零只:苏林和另外两只,美眉和美兰,在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死去;布朗克斯动物园的四只死了;圣路易斯动物园最近悼念了最后一只,宝培。据《泰晤士报》报道,1958年5月,当一只大熊猫在北平上市时,联邦政府明确表示在美国是不允许的:“禁令的目的是拒绝向共产主义中国提供美元。”。另一只熊猫直到1972年才踏上美国的土地,当时中国政府将两只熊猫送给了尼克松总统。
***
这只熊猫的一些东西激起了人们对它的爱。也许这与美国文化有关,也许是科学。上个月,当苏树林来到美国将近80年后,一只新的幼崽在国家动物园出生时,新闻似乎无处不在。有多少变化?
好吧,至少有一件事有。众所周知,在20世纪早期,熊猫的性别很难辨认。多年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的专家们一直认为苏林是一只雌性动物。直到1938年他死后,尸检才断定他是男性。上个月美香分娩的时候,兽医们不用担心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在宣布这一消息之前就测试了基因。这是一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