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 夺门之变怎么没人反抗,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登上皇位,为何他本
夺门之变怎么没人反抗,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登上皇位,为何他本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登上皇位,为何他本人却非常忌讳“夺门”二字?
主要是因为皇位本来就是明英宗的,是经过土木堡之变自己玩丢了皇位,后来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历史上古人本来就看中“正统”二字,用“夺”这个字来形容明英宗,那么明英宗中自然是心里有个梗,所以很忌讳“夺门”二字。
话说一些投机分子为了让自己建功,就打算弄点大事情,思前想后不如直接发动政变让英宗复位。这些赌徒主要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他们利用明代宗生病的时间差,带领一帮亡命之徒撞开了南宫的大门,然后山呼万岁。当时明英宗还在秉烛夜读,看到全副武装进来那么多人,吓得不轻,哆哆嗦嗦的问了一句:“你们是来请我复位的吗?这事不是儿戏啊!”
明英宗其实开始以为石亨等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赌徒,拿自己的性命赌明天。虽然是成功了,但是英宗也是认为“夺门之变”自己也是被动。而且还有忧虑,忧虑“夺”字得位不正。内阁首辅李贤看懂了明英宗小心思,他对明英宗说:“即使没有石亨等奸臣,陛下也一样会登上皇位。陛下是拿回属于自己的皇位,为了彰显陛下的正统,以后就不该再用‘夺门’陛下得位那么正,怎么能是抢夺呢。”
李贤这一番话说到英宗心坎里面去了,英宗就是“夺”这个心病让他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下旨,从今以后,不管是奏折、还是记载、或者其他公文,都禁止出现“夺门”二字。
明朝时发生了夺门之变,即明英宗夺回了自己的皇位,之前瓦刺人放回英宗的时候,他的弟弟景宗为什么不肯还
当时来说,肯定不会还政的,英宗土木堡丢了明朝脸,而且一般来说当上皇帝的没几个愿意给人让位的。至于景宗,在即位之前有点懦弱,即位之后,对于英宗干的不地道,把人给软禁了,生活用品都不给。。。。英宗复位后,病死了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大权,为何却对明英宗一众人听之任之?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突然病笃,朝中又无储君,人心离散。而此时的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左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沆瀣一气,意欲夺权,扶持已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复位。
那么对于密谋发动夺门之变的众人,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知晓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中更是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也就是说,当时手握大权的于谦则大可以选择一举剿灭,但是在历史的风口,于谦却选择了听之任之,任由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自己也在朱祁镇复位之后,被原来被其压制的石亨、徐有贞一党构陷,与吏部尚书王文一同被处死。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会导致于谦这样选择呢?
首先,便是于谦一心保全社稷的拳拳之心。
当时的大明王朝,国有二帝,一位便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另一位便是被尊为太上皇囚禁宫闱的明英宗朱祁镇。
而导致这种原因的,莫不是数年前的一场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为了能够与成祖朱棣一般展文韬武略,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之下,发20万大军直指瓦刺也先。但是天气因素,粮草不继,众人反对之下,一场土木堡大败,60多位股肱之臣殉国,而英宗也被俘。
为了防止也先的讹诈,更为了大明国祚,时任兵部侍郎留守北京的于谦,力挽狂澜,力阻南迁拥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就任大宝,并且迅速的组织力量,将也先打败。虽然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时,重用于谦,经济也得恢复和发展,但是问题却浮现出来——明英宗朱祁镇竟鬼使神差的被放归了。在瓦刺,朱祁镇被处决过,各种被试图斩杀过,但是凭借他的“才华”最后都安然无恙,由此朱祁镇也有了不死皇帝的称赞。
都说国无二君,朱祁镇回归之后便被明代宗朱祁镇“软禁”,尊为太上皇。一个是正朔的太上皇,一个则是手握大权的景泰帝,于谦做的是为了国家大势,并没有支持明英宗,但当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之时,他不去阻止反而任由英宗复辟,如此一来便可以将正朔归位,而明朝的统治也可以更加稳固,不至于因为内乱而衰微。
其次,便是夺门之变的“合法性”。
明代宗朱祁钰的册立,乃是源自孙太后的诏书,实则乃是国殇之举。而参与夺门之变的石亨、孙太后等人册立的是正朔自明宣宗的英宗朱祁镇,如果按照封建礼法以及朱元璋确立的《皇明祖训》,夺回帝位又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最后,我们以阴谋论而言,即便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平定了这场夺门之变。那么当时明代宗朱祁镇,已经病入膏肓,而且其在景泰三年册立的太子朱见济,景泰四年便夭折了,此后便再无所出。此时的问题便是要册立谁为皇帝?
于谦忠心耿耿,他不是曹操,也不是司马懿,再事发之前,他还上书册立沂王朱见深为帝。而朱见深的另一个身份便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试问一个和前任皇帝一同囚禁了父亲数年之久的权臣,会有一个何种结局?其实他的结局从一开始的为了国祚,支持明代宗朱祁钰上位,便已经写好了。
而在最后,于谦在听之任之之下,为了自己和他忠心的大明王朝交出了他认为最为合理的答卷。
参考资料:《明史》
“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首先说说三个人里走霉运较早,下场也最“幸运”的一个: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徐有贞。身为宦官的曹吉祥,充分发挥“岗位优越性”,指使宫中的宦官散播徐有贞坏话,把徐有贞坑到广东省做参政。
紧接着在徐有贞到任路上,做武将的石亨又凶狠补刀,派人四处散发有关于徐有贞的匿名信,果不其然气的明英宗再下严旨,毫不犹豫把徐有贞放逐云南省,受了很多年活罪。只不过也正因走霉运过快,这奸险小人也因祸得福,躲开了下面京城的那几场腥风血雨,几年后被放归苏州市故乡,算得上捡了条命。
下面,便是三个人里最强悍的一个:“忠国公”石亨。石亨并没有三国曹操的本领,却摆三国曹操的谱,下场也可以想:天顺四年,石亨被锦衣卫下狱。身经百战的他,却没抗住锦衣卫的严刑,经过一连串严刑拷问后,啥都没招出来,就给活活打死在牢中。侄子石彪紧接着以谋反罪被斩。嚣张一时的石亨家族,就此完蛋。
最终便是三个人里下场悲催,也最犯二的一个:司礼监掌印宦官曹吉祥。石亨的倒台过程,称得上步步犯二。但曹吉祥下面的表现,才证明啥叫花样犯二。以明王朝的中央集权,曹吉祥也知道谋反成功概率很低,因此他也很用心的准备,还特意找钦天监的心腹看天象,挑中了天顺五年七月的一个黄道吉日,真就在这“吉日”举兵了。
殊不知一开打就傻了眼:这天怀宁侯孙镗率领的西征军,刚好正在调派,这一下正撞刀口上。曹吉祥的“亲兵”们,经一夜恶战如数被杀。一败涂地的曹吉祥,也在三天后被拉上法场,以“凌迟严刑”了断一辈子。
朱祁钰还活着,于谦掌控着兵权,石亨等人夺门之变为何能取得成功?
主要还是因为明英宗民心善存,一心顺着孙太后,孙太后却导向了石亨等人的势力,没有维护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的很大因素是的到孙太后的首肯,有了他的支持就变得名正言顺,很多的大臣都跟随着孙太后倒向了石亨的势力。
孙太后在朝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信服孙太后,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就有了政治上的优势。当时在北京保卫战时,紧急立朱祁钰为皇太弟的策略就是她同众大臣商议的结果,之后朱祁钰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她肯定也是很不满意的,在她这种传统礼教影响一辈子的人眼里,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盗取皇位行为。
石亨自恃有功于国的石将军并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勾结一帮对新朝不满的人,如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左都御史徐有贞等人。他们结成利益小团体,伺机而动时机终于到来,迎接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但是在朱祁镇复辟後,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镇夺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当中,都在朝中横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宠的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政权逐渐陷入混乱,各个派别文官相互争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别斗争中遭到贬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继续腐败和混乱下去。
“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是什么下场?
夺门之变之后石亨被封为了忠国公;曹吉祥被封为司礼太监;张軏被封为太平侯;杨善被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兼礼部尚书;许斌被封为礼部侍郎;徐有贞被封为兼任学士,加封兵部尚书,后又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此外还有4000多人因为夺门之变得以升官。
不过他们的结局却比较凄惨。石亨因为石彪案,在1459年,被明英宗下令在家养病;1460年,石亨被锦衣指挥逯杲奏报意图不轨,被下诏狱,被判谋反罪;一个月后,石亨在狱中死去,石表、堂孙石后被处死。
曹吉祥在石亨下狱死后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于是暗中蓄养大量死士,意图诛杀明英宗、另立新帝以稳固自己地位。后来在叛变中被怀宁伯孙镗率兵击败,最终被判千刀万剐,族灭。
张軏、杨善则自然去世,他们的儿子则在1465年明英宗革除夺门之变功爵时夺取掉爵位了。
许彬由于在夺门之变后和石亨交恶,被贬为陕西参政,1469年,石亨败亡时,被官复原职:礼部侍郎,不久去世。

徐有贞夺门之变后和李贤一起被石亨、曹吉祥视为对手,并一度和李贤下狱,后被诬奏谋反,然后被明英宗流放到金齿卫。在曹石之变后明英宗释放徐有贞回家乡,之后徐有贞一直都是隐居生活十几年才死。
综合来看,明英宗对待夺门之变的参与者并无过错,其结局不同也只能说是在后续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犯下了些许过错,可以看出明英宗并非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人。
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 为何夺门之变他坐视不管?
于谦在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因为一些原因他也无能为力,无论怎么样都是对朝廷有力的,所以即使他手握重兵也选择了坐视不理。
其一,于谦无能为力。夺门之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完成了的。当时朱祁镇让徐有贞等人将长安门和东华门给控制了起来。南宫的大门被人撞开,一群人希望朱祁镇能够重新登上皇位。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发生的非常迅速,这场夺门之变在一夜之后,就已经成为了定局。于谦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在这种时候,也无能为力了。
其二,朱祁镇复辟,其实也是比较合适的。明代宗朱祁钰其实已经患上重病了。而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也早去世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深知这一道理,并且朱祁镇本事皇帝由他当皇帝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于谦也没有理由去反对了。
其三,于谦不愿再多生事端。于谦是一个仁义之人。在考虑问题时,他也会把明朝和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他不想在明朝爆发内乱,让人民陷入困境。哪次王朝复辟都是伴随着杀戮,于谦不愿意看到无端的杀戮。况且朝廷之中有支持朱祁镇的。一旦内乱爆发,明朝多年积累的力量将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尽管知道朱祁镇复辟后不会有好下场,但还是选择了认命。
由此可见,这是于谦即使知道朱祁镇复辟成功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也不去做什么反对的事情的原因。但是于谦一生是值得被赞扬的,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
朱祁钰人还活着,于谦手里也有兵权,石亨等人夺门之变为何能成功?
夺门之变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明代宗朱祁钰根本不信任于谦;第二个原因于谦只想为大明效忠,没有意愿去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
一、于谦不被朱祁钰信任。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军生擒,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王朝的龙头老大,现在明朝老大没了,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于谦身为明朝朝臣,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也是因为于谦的缘故朱祁钰才能成为大明皇帝。
朱祁钰表面跟于谦哥俩好,实质上他一直防范于谦夺取他的皇位,毕竟那时候的于谦要兵权有兵权,要威望有威望,只要他一句话大明就由姓朱改姓于。他有任何事第一时间找的是武将石亨,如果他不找石亨而是找于谦的话,根本不可能发生夺门之变,朱祁钰最怕的事情就是于谦手掌兵权,趁其病重,夺了大明江山。
二、于谦未曾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他想的是大明江山如何稳固如初。
大明王朝,国之将倾之时,于谦想的是如何拯救大明的江山,朱祁镇被擒,国不可一日无君,他极力推举朱祁钰为新君,而且还称朱祁镇为太上皇。等战乱平息以后,他想的是如何辅助君王整顿朝纲,就算朱祁钰是皇帝,在其重病之时他想的是为国家选出新的储君,而且还是朱祁镇的儿子为储君。
朱祁钰重病的时候,他已经把所有事都跟其他同僚商量好了,朱祁镇为太上皇,如果朱祁钰病故,那就让朱祁镇的儿子当皇帝。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石亨等人会拥护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防范夺门之变的发生。
忌讳(3)皇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