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火烧 2022-10-28 10:19:25 1055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旧称“察里津”;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资料。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著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区域性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络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释出的战争密令:
4月5日 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指挥参谋部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档案只传达到军官
第 41号指令在俄国的冬季会战行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

战役初期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丛集。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丛集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军共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第二次哈尔可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旗开得胜,希特勒信心倍增;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该集团军辖有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一画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一画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个城市。
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残部,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的力量计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援。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端攻击的优点。
9月15日,德军对名为马马耶夫的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视窗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最后仅剩一堵墙还留到现在,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右上角刻着58以表明他们6人坚守了58天)。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灌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斯大林格勒。 。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希特勒当然不肯听从。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图瓦京中将(Nikolai Vatutin)。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祕密拟制反攻计划。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苏军又有6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这场会战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子问题。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向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至11月初,德军终于在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祕密大规模集结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两侧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 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图瓦京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1月20日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义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Gumrak),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完全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中断了。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援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泰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他说:“是该结束这个英勇战斗的时候了,我的元首!我认为第6集团军为了牵制俄军已经尽了最后的努力,继续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同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林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苏军在地下室外叫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了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而被俘的9万多人也大部分死于苏军战俘营,能活到战后的,不过几千人而已。由于苏联与1946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面积农业减产,致使战俘食物不足,大量的日德战俘被饿死,相传当时的战俘营中,战俘和负责看管的红军战士的每日仅配给3个土豆,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日德战俘受到严重的虐待导致大面积死亡。但是,据统计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阶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阶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义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974734人受伤.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就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市区巷战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双方投入兵力多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轴心国部队共投入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
(2)持续时间长
此次战役中的巷战大致可以从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算起。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
(3)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
根据战后苏联方面的统计,从7月到11月的战斗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损失约70万人,1000余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1400余架飞机。而苏军的损失同样严重,仅第62集团军的两个师在斯大林格勒市区就损失了75%的兵员。
(4)市区拉锯,反复争夺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市区巷战中,有时一天之内,同一个目标数次易手。以火车站为例,一周之内,反复易手达13次!苏、德两军为了争夺市区的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
由以上几点可见,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市区战斗)为最惨烈的巷战,确实是名不虚传!~~

斯大林格勒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吗

一、冲绳岛战役
虽然大部分战役都发生在欧洲和苏联战场,冲绳岛却是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大战之一。这次战役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的海陆空一体化战役,持续了数月之久,双方伤亡人员数以万计。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隶属日本管辖,地处美国对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位置。1945 年 3 月,美国开始进攻日本,日本军方采用毁灭性的空袭对其进行反击,神风敢死队员故意驾驶飞机冲向美国军舰,意图同归于尽。在美国军队获取更多阵地,并失去海军支援后,日本也开始发动大规模地面反击。虽然美国最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其过程却充满艰辛,直到 6 月才告结束。
在冲绳岛战役中,日本军队至少损失了 10 万兵力,美国方面也消耗了至少 12000 人。这还不包括受伤人数,美军在战斗中受伤士兵数量高达 36000。最惨痛的是,有人估计冲绳岛战争中,至少有 15 万日本平民丧生。
二、诺曼底登陆战
1944 年 6 月 6 日早上,同盟国发起攻势,这一天如今也成为了著名的 "D-Da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军队抢攻了诺曼底沿岸的 5 片海滩。从早上开始,同盟国就开始利用空军轰炸驻扎在此的德军。尽管盟军希望能够出其不意,但德军多少已经做好准备,在进行了激烈抵抗后才让出阵地。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同盟国成功夺取了周边的一些城镇,包括色堡和卡昂。
这场袭击持续了数月之久,直到 8 月末才结束。双方的伤亡人数都很惊人:据有关方面估计,德国至少伤亡 32 万(3 万人死亡,8 万受伤,剩下的为失踪人员),而同盟国的伤亡数字也高达 23 万(死亡人数超过 4.5 万)。
三、阿登战役
诺曼底战役之后,同盟国开始向比利时进军,形势看似有所好转。他们本以为纳粹势力应该已被极大削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 1944 年寒冬,当盟军正在茂密的比利时森林里前行时,轴心国发起了强势反攻。
1944 年 12 月,由于天气不佳,同盟国空军支援部队无法起飞,希特勒军队借此机会进行猛攻。在几周内,纳粹军队和他们的虎式坦克所向披靡,盟军不得不向后撤退数里。然而到了圣诞节时,局势得到逆转。次年 1 月中旬,同盟国军队奋力前进,夺回阿登森林最初的据点。希特勒在战争中的最后挣扎仍是徒劳无功。
有人认为这场战役对美国人来说是最血腥的战斗。19000 士兵丧生,至少 7 万人受伤或失踪。相比而言,英国伤亡人数为 12000,2000人死亡。德国同样是伤亡惨重,伤亡人员大概为 10 万。
四、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 年中,纳粹的目光落在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铺展在伏尔加河沿岸,它不仅是可以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业城市,更是入侵苏联的重要战略要地。纳粹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疯狂的空袭,陆军兵力也超过 15 万,并配有约 500 辆坦克。
纳粹指挥本以为可以轻松取胜,但苏联军队却对其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反击,战役如火如荼地持续了五个月,大街上到处都是枪声。到了 11 月,苏联进行大规模反攻,把侵略者逼退。德国军队精疲力竭,1943 年 2 月,他们投降了。
这是一场决定性战役,将战争的形势导向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虽然苏联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却遭受了比敌人更加惨重的人员伤亡。轴心国伤亡人数大概 80 万人,苏联方面却超过 100 万。除此之外,大约 40000 市民在此战役中身亡。
五、列宁格勒战役
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有时候会对 " 战役 " 一词的定义比较宽泛。列宁格勒战役就是个典型例证。列宁格勒战役又叫列宁格勒围城战,这是一场历经数年的战役,时间至少长达 900 天,从 1941 年 9 月一直到1944 年 1 月。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场围城战伤亡之巨:在列宁格勒牺牲的苏联人,比整个二战中死亡的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总数还多。
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是战士,所有男人、女人,甚至是孩子,只要能出上一份力的,全部被动员起来,保护城市的边境,抵御纳粹坦克的侵袭。尽管这场战役如此惨烈,苏联军队及其人民最终还是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把他们的城市从彻底毁灭的危险中挽救了出来。
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多半可以想见列宁格勒战役中的伤亡人数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最可怕的是至少有 100 万平民死于战争,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当时列宁格勒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些人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有些人则死于疾病、寒冷或是饥饿。纳粹势力用封城的方式来阻断苏军的物资供应。苏联军队也因此失去了不止 100 万的人员的生命,这还不包括 200 万生病和受伤的人员。德国的伤亡人数尚有争议,但最少也有数十万之多。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是不是斯大林格勒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长驱直入直接进攻莫斯科。然而,德军在1941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面对严寒天气取损失惨重。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
德军为何选择斯大林格勒?苏联为何宁可放弃莫斯科,也要死守斯大林格勒?皆因为它太重要了。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工业城镇,苏联一半的军事武器都产自这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也是苏联重要的“南部粮仓”。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也极为重要,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和铁路交通枢纽,成为苏联通往南方的唯一交通咽喉。
猛攻死守,伺机决战。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攻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面对德军发起的连续性猛攻,苏联最高统帅部则命令该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为了防止部队后撤,苏联使用督战部队严格控制战场,许多新兵被迫在己方机枪下不停冲锋,从后方刚运抵的新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1942年11月19日拂晓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双方投入及伤亡力量史无前例。期间,双方的参战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德军共投入101万人, 10,250门火炮, 675辆坦克,732架飞机。苏军则为110多万人,15,501门火炮, 1,463辆坦克, 1,115架飞机,军事力量投入上超过德国。这场惨烈的战争直到1943年2月2日正式结束,历时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一名德军士兵指出他们一天损失约 2,000名士兵。
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卫战中,苏军共伤亡113万。而纳粹德国方面,西方国家估计纳粹共有 75万人死亡或受伤,9万人被俘,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斯大林格勒战役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

斯大林格勒战役究竟有多惨烈

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9月中旬,德军从西面和南面逼近斯大林格勒。坚守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进行了殊死抵抗,与德军展开了每一条街、每一座房子、每一层楼的争夺战。苏军中士巴甫洛夫等24名战士再一座楼房里,抗击德军一个师的反复冲击达58天,守住了大楼。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光荣而不屈的城市,反而消耗了自身大量的有生力量。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义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端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区域性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义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丛集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丛集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义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丛集,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义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丛集”,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络。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著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著。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祕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援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阶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此战轴心国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目前是说60万)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著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义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著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精通二战史,不喜欢抄袭,完全手打
朱可夫和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均有很大的贡献----他们至少在这次战役里是难分高下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人的作用都不可互相取代---可以说是各司其职,很好的完成了各自的重任
首先,说说崔可夫
其实崔可夫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很熟悉才对---他多次到过中国,甚至会汉语---1940年的时候是中国的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
他在1942年7月就在斯大林格勒指挥第62军团,担任司令----而第62军团是防御斯大林格勒的主力
他坚决的执行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吸住了德军主力,并且始终没有使德军获得整个城市
崔可夫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适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市作战的新战术----“hugging the enemy”
当时德军的军事教条是基于协同作战及坦克、步兵、工兵、火炮及攻击机互相配合作战,为对抗这样,苏军指挥官采用前线部队尽可能与德军近身距离作战的战术.
崔可夫称要"紧抱德军"----“hugging the enemy”,实施大规模的近距离作展.
这迫使德军只能各自为战或面对被友军误伤的危险;这样令德军减少空中及炮火支援。苏军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是把他们的防线放在许多可监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街道和广场的建筑物裹,这种战略令苏军可尽量长时间在所有地段坚守,因此他们把多层楼宇、工厂、仓库、街角住宅及办公楼转变为布满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及拥有5-10名冲锋枪枪手和掷弹兵为一单位之小组拥有以准备进行逐屋战斗,激烈的战斗在每一个废墟、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及楼梯间进行,德军称这种看不见的城镇战为老鼠战争 ("Rattenkrieg"),“可笑地攻占了厨房,但仍然在争夺客厅”(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在这种绝望的混乱中,所有战线均消失----导致到11月底的时候,德军仍然没能彻底占领斯大林格勒
朱可夫的贡献在于他负责亲自指挥了1942年11月19日 - 1943年2月2日的战略反攻
其中,尤其以天王星行动最为关键
朱可夫几乎重演了他在诺门罕取得的胜利,当时他对日军第23师团发动一个钳形攻势及将其击溃---这一次他几乎在1天之内打垮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紧接着发动第二次攻势,最终在卡拉奇将包围圈收死---彻底包围了保卢斯德第六集团军
朱可夫克服了苏军当时准备不足的压力----实际上第4机械化军指挥官沃尔斯基等人要求延缓攻势,理由是冬季物资严重不足(这是事实),不过朱可夫还是抓住了机会发动了攻势----不然德国的新预备队就可能开到了,罗马尼亚第三军团已经打电报要求援军了,希特勒的主要败笔在于之前调了一些机械化部队到西线
关于朱可夫指挥天王星行动的资料很多,我就不多提了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可夫在1942年11月时主要负责策划的是维亚济马方向的无果的火星攻击行动---目的在于消灭德军靠近莫斯科的突出部----该战役动员的第一波兵力大约60万人(斯大林格勒反攻第一波70万,一共110万)
而火星攻击行动以惨败而告终
一般主流的历史学界认为虽然朱可夫单独策划了失败的火星攻击行动,但是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了决定战争胜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反击战部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以当时朱可夫在最高统帅部的威望,这么大的计划不经手他,斯大林肯定拿不准,而且火星行动的失败,斯大林也有责任)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朱可夫主要策划火星行动,而在他是在回忆录中抢夺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
总的来讲,朱可夫的军事指挥比崔可夫要高超----苏军最核心的战术---钳形攻势,大纵深作战---都是朱可夫发展出来的,他早在诺门罕对日作战的时候就开始实践了,也是较早认识到坦克作用的苏军指挥官
朱可夫指挥莫斯科战役的反攻作战立下了大功---另外1941年秋天在列宁格勒指挥防御战证明朱可夫在防御作战方面也不逊色
不过,1943年以后,苏军就不必依赖朱可夫作为救火队长了----1943年他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而前线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则回忆说朱可夫并未参与库尔斯克战役的决策,他的作用被夸大了---这时候朱可夫更多的作为精神上的象征了
不过1944年“巴格拉季昂”战役歼灭中央集团军群的这一东线总攻是朱可夫的杰作。1945年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率军攻克柏林----这也是由于他的资历才让他来获得该荣誉(和指挥能力关系不大)
霍可夫就逊色一些了,在斯大林格勒的指挥应该说是他的顶点,霍可夫虽然也参加了日后的多次战役,但是没有朱可夫那样总揽全域性的大局观念----直到1955年霍可夫才成为元帅
但是,不得不承认,霍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压力是最大的,所以他的功劳也应该最大
以上完全手打,希望您能满意(很累啊)
我们 以史为镜 团队的高人不少,还需要您继续支援阿
参考资料
Craig,Enemy at the Gates: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 Penguin Books
The Beginning of the Road: The Story of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
Beevor, Antony. Stalingrad: The Fateful Siege: 1942 - 194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