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的历史发展时间和过程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火烧 2022-05-12 09:15:44 1081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

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

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

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

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编辑] 神话传说 主条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

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

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

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

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

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

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

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 秦汉时期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

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中国的历史发展时间和过程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

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

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

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至此结束。

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

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

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

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

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

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