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争议 关于一道历史题的疑问
关于一道历史题的疑问
关于一道历史题的疑问
个人觉得答案就是A,"横征暴敛"一词更多的是用在对内上,对外的殖民掠夺很少用这词,当然从最深意义处讲,确实应该选D.不知道你的试卷是哪的,现在很多试题的文字游戏化比较严重,想法都趋于简单,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于几道历史题的疑问
1、文学传播靠的是印刷术,航海靠的是指南针,战争当然靠的是火药啦
2、两弹其实是特指原子弹和氢弹的,但这题里主要是讲钱学森,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十九世纪上半期,火车才刚开始在英国兴起,铁路线路十分有限,而法国,那时候就算是有火车,可能也只是在起步阶段,因此,用火车作为交通工具是不可行的,况且那时候的英国跟法国之间还没有海底隧道相连,火车怎么爬过去啊!
4、纳粹德国制造的。在1932年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但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得压倒多数,因而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与此同时,P.J.戈培尔和H.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 ,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谋。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
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控制全国的目的是暂时达到了,从1933年开始,德国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准备。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
关于一道历史题
有的,但是属于那种纯组合的题目,另外,这都是选修的内容,而且选修的分值占的比例不大,所以在高考卷中,很难有4个都考的题目
不同意。
一点、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其仍是封建制度上升时期。
二点、战争推动科技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点、进入南北朝后,南方政局稍安,江南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我选B、
一次革命是蒸汽机动力,煤的利用
二次好像是电力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的使用
所以选B
关于一道历史的题
这个网上有,给你贴上下来的,嘿嘿!
{第一问}md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储存下来的gcdzg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 在长征途中,gcdzg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惩”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不能不承认长征是人民对抗不平等,对抗自然的伟大业绩。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微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后来的历史证明,md主张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正确的,他正确的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长征的意义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有了新的面貌,正是以长征胜利作为起点,中国革命在gcdzg的领导下,星星之火终以燎原之势,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红军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 的意义。jm同志在总结长征的意义时说过,"长征,是gcdzg和红军英勇奋战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篇章。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gcdzg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英勇无畏、战无不胜的军队。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巍巍丰碑,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长征的意义重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精神三个方面。
一、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gcdzg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gcdzg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陕北,gcdzg召开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关系抗日全域性的会议,如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发出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号召,妥善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gcdzg路线方针的胜利。md同志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gcdzg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政策、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长征的胜利是gcdzg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gcdzg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4、通过长征确立了md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md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md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md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5、长征的胜利,使gcdzg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gcdzg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后来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问}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gcdzg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著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gcdzg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gcdzg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本资讯纯属盗版!
急 关于一道历史题
ABD
新中国成立前,即在民主革命时期gcdzg共犯了三次“左”倾错误,分别是: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7月于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瞿秋白由于“左”倾盲动错误受到批评被撤职,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0年9月gcdzg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李立三的错误,改选了中央政治局,从而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错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1942年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彻底肃清了王明左倾错误的遗毒。
不好意思。打错了。
一道历史题答案的疑问
确实应该选A,
先说2:革命力量的强弱,事实上中共的实力相对于革命物件一直占下风,大约在辽沈战役后,中共的力量才超过国民党.所以2不确切
再说3:社会性质的变化.你要知道,新民主主义时期是1919-1949年,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3不选.
1和4其实是一致的,根据矛盾变化,斗争物件也变化,革命政策也随之调整.比如抗战中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gcdzg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解放战争开始后被蒋介石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使陕北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gcdzg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zg任副主席。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首府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关于一道历史高考题
1.经济:农耕文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政治:宗法制,家国同构。(等级观念鲜明,依据父系血缘,由此形成中国家庭以父亲为核心)统一趋势。
2.孝顺父母;帮扶兄弟;三纲五常(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宗法的延伸);
3.中秋节、春节家人团圆。老人为年轻夫妻照顾孩子。以孩子为家庭中心。老人不愿进养老院
4.积极: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人口增加;促进农业繁荣;(古)
家庭和睦,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社会风气良好,协调区域发展(今)
消极:个性压抑,重男轻女;遏制思想,盲目尊长,限制自由。限制市民社会发展;(古)
男女比例不协调,社会风气不开放;影响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程序(今)
第四题我没把握 你自己也看看历史书吧 这题出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