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贵州历史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

火烧 2022-03-15 15:23:58 1070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 1.贵州有多少人,面积有多大,少数民族有多少啊贵州-省份 概述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省会贵阳市。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市。贵州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  

1.贵州有多少人,面积有多大,少数民族有多少啊

贵州-省份 概述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省会贵阳市。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市。贵州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省会贵阳更因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消夏而成为“世界避暑之都”。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

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

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人口约3474万。

截至2011年11月,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历史文化 贵州省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

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从文献记录来看,贵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战国后期,夜郎国兴起,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夜郎是西南夷各部中最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盟出使夜郎,经过谈判,夜郎侯同意在其属地设郡县。公元前126年设置了夜郎县、且兰县。

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 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贵州历史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为蜀汉政权所占有。

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

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沅陵郡。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

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 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

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

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

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

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

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

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

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

政治经济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

2.贵州有多少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那些

贵州有17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民族。

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

扩展资料: 贵州境内民族自治州: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结合部,贵州省西南部。

自治州辖区面积约16804平方公里,东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接壤,南与广西隆林、田林、乐业3个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富源、罗平县和六盘水市盘州市毗邻。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有布依、苗、彝、回、汉等35个民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691962人,占6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13895人,占39.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贵州的历史简介是什么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以后

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

4.贵州有几个少数民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

根据1990年的统计,全省总人口3239.1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1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7%。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368.69万人),其次是布依族(247.81万人)、侗族(140.03万人)和土家族(102.82万人)。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

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5.通过学习贵州历史,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

一、贵州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2008年民族地区总人口约168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27%;人均GDP4548元,占全省人均GDP的68.22%;固定资产投资217.17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18.13%;人均财政收入313元,占全省人均财政收入1134元的27%;人均财政支出761元,占全省人均支出1539元的49%;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832.86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4.62元的92.35%。由于财政收入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导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严重影响了发展基础的建设。

2、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教育成本高,质量差,体系不健全,寄宿制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发展缓慢,青壮年文盲还占一定比例,劳动力素质低下,产业发展受到人才制约,工作成本高。贵州少数民族的低层次教育水平所占比例非常大,按九年制义务教育计算,分别为70.74%(整体水平)、72.27%(农村水平),农村低于整体水平1.53个百分点;按未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四个低层次水平相加计算,分别占93.32%(整体水平),97.29%(农村水平),高于全国相应水平4.9和2.42个百分点;按高中水平以上计算,所占比例不到7%(整体为6.68%,农村仅为2.71%)。

3、土地资源匮乏。按照2008年的统计资料,全省人均耕地为0.67亩,民族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29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75公顷,工农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上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和跨越。

4、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全国比较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1.1%,排在全国各省区市的第26位,民族地区只占全省投资的24%。加之由于基础差,历史欠帐多,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较落后。长期形成的少数民族风俗对生态保护、淳朴民风发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乡风民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

贵州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喀斯特面积占73.79%。喀斯特是一种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脆弱,地形破碎崎岖的自然环境,贵州全省平均坡度17.78°,25°以上的坡耕地占到总耕地的40%。从保灌面积来看,水田占50%,土仅占30%,大部分田土受大自然老天左右,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全省的耕地以坡、薄、瘦为特点,中低产田土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2.14%。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74亩,低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4.7亩的水平。

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已达37597.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占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58平方公里的34.47%。

7、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虽然贵州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6.贵州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尽次于云南的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就算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不同,风情也不同。比如:苗族就有18种之多。

铜仁: 云舍座落在神秘的梵净山脚,风景如画的太平河畔。探源云舍土家族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舞)、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云舍土家族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今特点和独到之处就是,通过历史演变,土家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交往、融合,通婚联姻,云舍土家族仍保留着自身民族遗传,遗留的民族习俗,这里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再现。

黔东南州:八蒙水族村寨位于321国道旁,交通十分便利,距县城54公里,全村共165户,713人,皆为水族。村寨风光秀丽,古树参天,河水清澈,自然生态保存得较好,民居为干栏式木楼。该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特别是水族古墓石雕,技术精湛,图案生动。传统歌舞有芦笙舞、斗牛舞、水族情歌等。民族节日以“瓜节”最为隆重盛大。

七十二寨侗族雕房在榕江县城西北70公里处以乐里镇为中心的侗乡群。七十二寨保留着原滋原味的侗族风情、高保坎、侗家特有的雕房以及古老的吊角楼房屋建筑。雕房即在房屋的各个构件上都雕刻着图案,或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图案,工艺细腻精湛,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有较高的装饰性作用,其历史较为悠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