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 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是缓慢放松。与财政政策配合解决经济增长与CPI及房价控制的矛盾。货币政策放松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
1.GDP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货币政策适当放松,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2010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试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9年实行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试述2008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下面是我给另外一个人的回答。你们的问题一样,我也就不再重打了。
首先要明确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然后政策问题就好办了。
无论具体经济活动怎样,我国当前通胀是事实。考虑到通胀的不良后果,抑制通胀,保持物价平稳永远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所以,货币政策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减少货币发行量从而提高利率。这可以通过改变货币运用成本从而抑制通胀。即从紧的货币政策。(考虑到外汇市场,可以适当让本币升值。这也正是我国当前正在采取的外汇政策)
财政政策则需要更谨慎的斟酌。在我看来,当前的通胀很大程度上是财政政策造成的。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是通胀的源头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政策有问题,正相反,我认为这些政策非常有要,绝对不可以因为通胀而废止。(我也不相信国家会废止,因为现在的结果是刚开始实行财政政策时就预料到了的)
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货币政策从紧,但财政政策保持当前的状态不变,甚至还要更积极一些。因为对低收入者的政策毕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GDP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头等大事。
====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具体答案还请自己斟酌。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提示。
请问2002-2006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pbc.gov./huobizhengce/
这里面有历年货币政策大事记
你还可以找到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9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财政部11日表示,为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各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财政部门将做好五项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财政部日前召开地方(厅)局长会议,传达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措施。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具体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增加中央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将增加的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积极做好各项准备,组织好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全面转型改革的实施工作,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进一步研究实施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三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制定并完善增加各项农业补贴的方案,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民收入。尽快出台相关财税扶持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抚恤对象等人员的补助水平,促进就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 “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五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财政部强调,今年底前,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要加强预算执行。对今年安排的“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点支出,要按照预算加快支出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二是防止年底突击花钱。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 三是配合十大措施,合理安排超收。考虑到明年财政收支形势紧张,今年如有超收,除安排用于解决历史债务、特殊的一次性支出等必不可少的支出外,原则上转入明年预算使用。 四是结合积极财政政策,调整正在编制的2009年预算。结合当前形势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新要求,积极研究,认真落实,对正在编制的2009年预算进行及时调整。
记得采纳啊
2008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年初“双防”政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认为,提出防通胀,就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本身就是经济平稳增长和投资稳定的一个外在条件。
由于采取了上述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物价水平从2008年5月份开始呈现出涨幅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
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中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9%,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为9.8%,如果考虑到2008年中国经济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
――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20日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同日,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次日,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
10月25日,wj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货币政策大转向 力保经济平稳增长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均快速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四季度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这些项目在今后两年中大约需要4万亿元投资,据发展改革委测算,大体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此外,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相继出台。
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11年怎么样
2012年较2011年货币政策偏紧,具体如下:
2012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