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语气词吧表示什么意思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

火烧 2023-03-09 21:31:02 1064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只有“矣”是语气词,而已在文言文中是有不同意思的文言文 为者常成 而已矣的意思为者常成: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而已矣: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

只有“矣”是语气词,而已在文言文中是有不同意思的

文言文 为者常成 而已矣的意思

为者常成: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
而已矣:罢了。

文言文 为者常成中 而已矣 的意思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1)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2),常行而不休者(3)。故难及也(4)?”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注释:
(1)梁丘据:齐景公的大臣。(2)置:放弃。(3)休:停止。(4)故:同胡,怎么。
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
a、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b、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
a、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b、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
a、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b、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c、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
a、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b、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c、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
a、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
b、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
d、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
a、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怎样理解文言文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新编高一册语文两个文言文单元,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一些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求老师给他们讲解一下。为此,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专题,并结合课文例子,讲解如下: 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译句:崇尚功利的军队,作战能不能取胜是没有规律的,……只是相互轮番成为胜利者或失败者罢了。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译句:董生!你自己努力吧! 4.“者也”与“也者”的区别 二者都是语气助词连用,其区别是:“者也”一般用在整句末了,“者”有复指前边事物的作用,“也”起煞句作用(表肯定、解释、判断等语气),“也”后一般用句号。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其中的“者也”表判断;“也者”一般用在分句或主语之后,起提顿作用(连用是为了更能引起读者注意),申述的话在下,因此,“者”后一般用逗号。如: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有时“也者”也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的”,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此句译为: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便不是国家的? 5.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 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②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语气词吧表示什么意思 而已矣连用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的意思吗?

德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意思

就是字在句中代进去,根据自身的意义是使句子不通的,便是通假字,一般都是两个字之间读音相同或者长的差不多?。。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高一文言文语气词的不同意思

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不知你是哪个的。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16.徐公来《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秋水》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过秦论》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归去来兮辞》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孰视之孰,通“熟”,仔细。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谏太宗十思疏》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滕王阁序》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4.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师说》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六国论》7,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8,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9,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游褒禅山记》10,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石钟山记》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1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13,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项脊轩志》15.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五人墓碑记》16.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17,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登泰山记》19.须臾成五采采,通“彩”,彩色。《谏太宗十思疏》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路人;今:走路。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文言文中而的意思

而(连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
而(代词)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通“也”。
《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