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后人对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生平介绍

火烧 2021-05-10 15:32:50 1085
张之洞生平介绍 一、 生平 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 僚家庭。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 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

张之洞生平介绍  

一、 生平 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 僚家庭。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 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之洞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 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对 教育的重视使得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又显得与其他朝廷大臣与众不同, 中国的 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张之洞出身宦官之家,自幼聪颖,早得科名,26 岁就获授翰林院编修。张之洞 的仕途之路是从主理教育开始的。他把学政定位为“为国家培养人次”,并始终 致力于此。 美国学者威廉埃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 》一书中写到:“在张之 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 意义。” 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早期洋务派相比,张之洞的教育活动虽然后起,但是他 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人皆知外洋 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他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 出于学” “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 “治术以培植人材为本” “国之智者, 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敌不能灭其种” 基于此,张之洞 时时为兴学育才奔走呼号。

张之洞当然不可能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恰恰相反,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力于兴学活动,正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 专制统治。但是,他毕竟懂得,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 国家命运的大事。这种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包含合理内核的。 二、 教育活动 大致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运动为界标,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中法战争以前的时期。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 院和山西令德书院, “皆课通经学古之学”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全是封建主义旧 学。但是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张之洞提倡实学,注意破格选拔人才,并 对传统教育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整顿。 中期----即中法战争以后到戊戌变法运动以前的时期。中法战争后,张之洞 逐步转变成洋务派。 他先后在广东、湖北创办了水陆师学堂和自强学堂等洋务学 堂。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举办的洋务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江南陆军学 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驻东铁路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等。这些学堂 以外语和近代科技代替了儒学的主课地位。 张之洞向洋务派转化是有一个过程的, 反映在教育活动上也是这样。

后人对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生平介绍

这个时期,他继续办了一些书院,如广东的广雅书 院和湖北的两湖书院, 同他早期在四川长版的尊经书院,并称鼎足而三的著名书 院。但这个时期的书院发展已经接近了尾声。1898 年前后,按照学堂办法对书 院进行了多次改章,兼学中西。 晚期----即戊戌变法运动以后的时期。张之洞一方面把书院普遍改为学堂, 另一方面则有计划地兴办各级各类互相衔接的新式学堂,同时大量派遣留学生。 在这个时期,他参与定学制、废科举的重大教育活动。但是面对资产阶级革命思 潮的兴起和发展,张之洞教育活动的侧重点越来越趋于扬旧抑新。 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 中体西用的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这个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 以后又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 纲领。它集中地反映在《劝学篇》中。张之洞的《劝学篇》及其中体西用思想是 在忠君尊孔的前提下提出的,具有政治与文化二重意义。 《劝学篇》共 24 篇 4 万余字,分内外两篇。内外篇各有主旨: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 开风气” ,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中学亦称旧学,就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文化,具体表述为: “四书” 、 “五经” 、中国史事、正书、地图。 “中学为本”就是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旧学为一 切政治文化教育的主体。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本,端其识趣” ,是必 须学好的。中国人若不通中学,就像无姓之人,无舵之舟。若不通中学,则西学 学的越多, 其害越深, 是万万不可取的。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 史、 子、 集。 其中,他尤其强调“明纲” ,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 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 于此” 。他这样强调三纲的意义,是针对当时已经进入高潮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的,维新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等。对于这些,张之洞针锋相对地指 出: “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 , “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 行也“。 西学包括西史、西艺、西政。西史亦即西方各国历史;西艺与西政,按他自 己的解释: “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 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 “西学为用”就是要以学习西方这些先 进的东西作为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他还主张,小学堂应先学西艺,再学西 政,大学堂则要先学西政,后学西艺,并且学西艺的时间还要长于西政。从他提 出的新政看,并不指西方政治,只不过是学西方办新式学校,学些西方赋税管理 和通商办法等。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里张之洞表 明了洋务派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封建统治秩序是根本,西学的某些制造工艺仅仅 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圣道的基础上,可以学习 一些有助于和侵略者打交道所需要的技能和技艺。 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明确了中学西学的体、用地位,并将对两者相提 并论,认为中学西学均是新型人才所具知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劝学篇》代 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中体西用的理论代表这一时代知识分子对西方在认识上的 改变,对西方态度上展开新的阶段,重新提出西化的方法,成为晚清学制改革的 思想基础。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原则上概括并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相互联系, 是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种探索, 作为一种教育观,一直支配着清末以至民初的教 育,对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材教法都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他的学习西方的主张, 是为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要 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 把“西学为用”作为办学宗旨,也是一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 殊的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传统 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又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

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张之洞简介,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在没有客服 中、 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 性反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后来在张之洞亲手制定的《奏定 学堂章程》中,得到了具体和全面的发挥。三、 高等教育思想 张之洞关注教育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中高等教育上。 他自幼师从胡林翼等大 家, 受 “经世致用” 的思想影响极深。 而他饱览群书, 很多教育思想也受到如 《大 学》中大学之道等思想的影响。这一方面奠定了张之洞的使用教育思想,另一方 面也成为张之洞后来为学治校的思想宗旨。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操办的很多当时 用来培养人才的学堂,相比于现在的学校水平,相当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这 在当时可以看做是中国先进的高等实业教育了, 他的实业教育思想也已经蕴含其 中。在这期间,他的一系列系统的教育思想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特别是近现代高 等教育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教育目的论 张之洞认为, 甲午战争中, 中国如此泱泱大国之所以会惨败给日本这个小国 家,主要就在于中国教育的落后,从而把兴学育才提到了自强救国的认识高度, 给教育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功能。

他把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作为在我国实行民 权政治的前提。 同时,张之洞在中国教育史上较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正是在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目的后,张之洞从在湖北任职时的改革传统书院、创办 新式学堂、 培养专门的洋务人才这个小小的尝试进而转向了后期更多高等教育方 面的改革。 后来清廷发布谕旨, 要求 “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 此时, 中国的高等教育明确迈出了向近代化转变的第一步。如张之洞创办的广雅 书院, 在这一时期就逐渐从考核、课本内容等方面转变为培养新式人才的高等学 堂了。 2.高等教育制度论 张之洞是近代彻底改革中国人才选拔标准的第一人。在外强凌辱之下,他逐 渐认识到中国一直以来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教育制度已经不合时宜。 虽然张之 洞自己出身科甲正途, 可以说正是科举考试为他以后的腾达铺平了道路,但他却 并不讳言科举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提出“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 法必自变科举始” 。 在癸卯学制中, 张之洞已经把高等教育做了很完备的划分。纵向分为三个等 级,高等学堂 大学堂 和通儒院,可以满足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横向分为不同 的类别, 优级师范学堂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 进士馆 译学馆等,有利于培养各 类不同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学论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上, 张之洞有独到的创新之处。他不仅提出班级授课 与直观教学,而且强调大学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结合,把“,实习”课 列为必修课。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上,张之洞的想法也是很系统的: “中小学以备升入 大学堂之选” 。这样则保证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也为彻底培养新式人才做好 了铺垫。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张之洞的设想是:通经史,重实用。 “小学堂习 四书,通中国地理,中国史诗之大略,算数,绘图,格致之粗浅者。中学堂各事 较小学堂加深,而益以习五经,习《通鉴》 ,习政治之学,习外国语言文学。大 学堂又加深加博焉” 。 可见张之洞希望通过大学堂的教育, 提高人才的知识深度、 广度。 虽然还缺少具体的论述, 但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新 的元素。 可谓是遵循了新式的教育方略。 这时的大学堂里已经出现了算数、 绘图、政治等新兴学科,这要比“师夷长技”的洋务派或者其他改革派更进一步。 为了满足学堂师资的要求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还考虑到大学堂培养师资。他重视师范教 育的思想,在癸卯学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 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

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 范大学。这为中国的近代师范教育指明了大致的方向。 另外, 张之洞认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他积极支持到海外留学, 认为 “出 洋一年,胜于读书五年” ,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张之洞先向英 德法三国派遣了 40 名留学生。不久他便发现到日本留学比到欧洲留学更有利: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是路近省费,可多遣;二是去华近,易考察; 三是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是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 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在鼓励留学日本方 面,张之洞表现积极,湖北学生在本留学数量较多。 四、 评价 总而言之, 张之洞作为过渡时代的代表人物, 显现着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如他既主张在地方大力兴建新式学堂,在中央教育改革方面主张实行新学制,并 力主废除科举制度。 然而其本身走的是科举入仕的老路,因而思想深处仍难以摆 脱对旧教育的眷恋。 这种趋新与保守心态的纠葛,使得制定的新教育体制都不可 避免地笼罩旧教育的阴霾。 但这也反映了新旧交替的近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展现 了谋求中国富强, 救亡图存的近代思潮在各时期思考的重心。他的教育思想对我 们今天在国际化背景下思考传统与变革、借鉴与创新等基本主体,仍富有启发意 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