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庙党的作用 庙党参的历史
庙党参的历史
1.党参的使用在历史上是怎样记录的
党参最早发现于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一带),故而得 名。
因上党郡为潞州,又称为潞党参,在五台山一带的野生 党参,称“五台党参”。《本草从新》记载:“参须向上党者佳, 今真上党人参久已难得,肆中所谓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 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平和足贵。
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山西多产,长根至二、三尺, 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青白色,土人种之为利,气极浊。”
这与目前山西野生及栽 培的党参形态相似。
2.关帝庙的历史
唐总章3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后来,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明大祖还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洪武20年(1387)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3年(1508)扩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庙大殿石柱镌刻着“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3.城隍庙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仕版城隍庙初建于宋代,初为一座简陋小庙。村民自发集资,历经元、明、清三代修建,至明末清初定型,清朝道光时庙堂壮观,解放后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公园休闲地和老人活动之家与城隍庙逐渐连接在一起。
伦教仕版城隍庙也是广东三大庙之一(另两大庙是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
有关人士指出,仕版城隍庙已经民俗化了,它不单是民间信仰活动,还是农耕社会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具有促进作用。~
4.城隍庙的历史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是一座以城隍庙为主体的在位置上三庙合一的道教神庙。此庙群的初创年代不晚于元代,据历史文献记载:城隍庙曾因遭到火焚,于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54—1555)重修;到清代咸丰九年(1859),城隍庙又一次发生火灾,庙群大面积被焚毁;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中,经过历时6年的重修,大部分建筑得以恢复。但在民国后的90年间,城隍庙屡遭人为的破坏,到20世纪初,其建筑才彻底按原状进行了修复,昔日的风采得以重现。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7300平方米,庙门外木构架牌坊高竖,庙内格局与平遥县衙署相对应。庙门至献殿之间由戏台和钟鼓楼分作两进院,东、西厢皆有廊庑拱围。献殿左右,分别有灶君庙、财神庙横向联接。在中轴线上,从献殿以北的城隍殿延伸至寝宫,上建阁楼。灶君庙之后是道院。财神庙的正位是财神殿,上建真武楼,前有献殿,对面是一座建筑工艺精湛的戏台,别出心裁地建在拱券山门之上。
5.庙子镇的历史介绍
清代属益都县附郭乡。1930年后,朱崖、北后峪一带属益都县第三区,其余诸村属益都县第二区。1940年春建庙子镇,1958年成立朱崖公社,1984年7月改名为庙子镇,1992年6月上庄乡并入庙子镇,1994年6月杨集乡并入庙子镇。 境内有仰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仁河水库、牛角岭盘山公路、朝阳洞、仙人桥、唐赛儿寨等名胜古迹30多处,是青州市重点旅游景区。 北富旺村位于神仙门山脚下,是距神仙门山最近的古村落,依山临水,街巷狭窄,青石台阶,曲曲弯弯,座座老屋,错落有致。 神仙门山海拔670米,山势奇特险峻,植被茂盛,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气息。神仙门景区与仁河水库连为一体,方圆20多公里。区内自然景观有神仙门、棋盘石、棋子石、望仙石、仙人洞、仙人泉、四古柏、山地森林、云雾景观等,人文景观有唐赛儿哨寨、石屋、古村落、古庙、二仙对弈等。神仙门山包括三座山峰:神仙门峰,海拔50米;唐赛儿哨寨峰,海拔670米;炮台峰,海拔560米。山势险峻陡峭,山体植被茂盛,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发育良好,分层明显。乔木以侧柏为主,许多树龄已达上千年,阔叶树以黄栌为主。金秋季节,神仙门山层林尽染,红黄绿交相辉映,为青州市最大的红叶观光区,当地俗称“花山”。民间有“九月九看花山”的习俗。山泉清澈甘甜,泉水常年喷涌,村边河水常年不断。 局子村位于唐赛儿寨山脚下,是近年来各大美术院校写生的最佳选择地。唐赛儿寨原名“卸石棚寨”,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又称唐赛儿寨。远远望去,兀立的寨顶像古代仕女的发髻,俗称“髻髻寨”。唐赛儿寨坐落在数座互相连结的山头上,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寨凭险而设,四周是危崖绝壁,从崖底望去,耸立的“发髻”直插云霄;从寨顶俯瞰,山峦沟壑尽收眼底,民房只有拳头大。出入山寨,只有东门、西门两个山口,山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山梁两侧,是令人头晕目眩的深谷。山梁正中还有一座隆起的石包挡住去路,很象现代战争中的碉堡,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卸石棚”原是古代的一个采石场。从寨四周留下的遗迹说明,当年唐赛儿为加强山寨防务,用方正石料垒砌了高厚的环山石墙,在山顶平台上建立了瞭望台、跑马场及蓄水池、米臼等生活设施。寨顶规模很大,大寨分东、西、南、北4个小寨。每个小寨都有一个自然天成的制高点,4个制高点遥相呼应。唐赛儿寨上还发现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残碑。碑文记载:“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今横卧寨顶的两堵寨墙仍依稀可辨。寨墙根一道带形平坡,数米宽,几百米长,绕山而转,俗称“跑马逛”,是当年起义军将领操练战马的场地。跑马逛尽头,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石崮,高三、四米,周长数十米,顶上是个略有起伏的平台,名“点将台”,岩石上还可找到当年的旗杆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