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记录 论口述历史与人物访谈
论口述历史与人物访谈
口述历史800字
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优点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缺点
1、口述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
2、口述史很难做到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记忆有时会不可靠、或有意夸张。因此越是具体的情节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刺激,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讲述历史与口述历史 有什么区别
讲述的意思是叙述或讲解。
口述的意思是口头叙述。
其中的差异 意会比较好 请看下文
一、口述资料的利
1、 亲历性。口述资料的内容往往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无形中它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更具有震撼力,以它作为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
2、 情感性。口述资料是经当事人口述而记录下来的,当事人口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加入了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带有情感的资料更具有人性化,也就更容易打动学生。
3、 角度丰富。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同样的事件经不同的人介绍,角度是不同的。角度丰富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多维的历史,丰富对历史的整体感知。
二、口述资料的弊
1、缺乏整体性。我们所能找到的口述资料大多只是反映历史的局部,缺乏对事件的整体认识。因而在使用口述资料时,我们要注意对知识的整合,不可以偏盖全。
2、资料的真实性要注意辨别。口述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形成的,当事人不自觉就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经历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而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原貌。
口述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历史研究方法。
【不管采纳不采纳(当然最好还是采纳) 请看在回答的份上 点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赞同"送我1分 谢谢 =3=】
历史事件采访稿怎么写
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中国现代史和中国人命运的张学良,日前以101岁高龄辞世,迄今未见任何他对西安事变的直接评价。
本报独家取得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的口述历史纪录,他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局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在口述录音访谈中,张学良打开尘封了六十几年的历史现场,他说,西安事变兵谏后,蒋委员长亲口向他说出:“我不剿共了。
我不剿共,跟共产党合作。”中国的历史,国共的命运从此改写,gcdzg与国民党攻守易势。
钻研张学良事迹的业余史家郭冠英和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在1990年取得张学良同意,就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几个关键所在,以及张学良和蒋公的互动,做了一次录音访问。并将录音稿整理后,交由本报发表。
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极具史料价值。对蒋公和西安事变前前后后的来龙去脉都有明白交代。
在访问中,张学良主动承认民国20年九一八不抵抗政策丢掉东北,责任不在中央,责任在他。张学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有一个口述史计划,但须在相关当事人去世后公开。
本报取得的这份录音纪录,约一万余字,更显弥足珍贵。(一)西安事变就是逼出来的! 自己选择去剿共郭:从国外回来(1934年欧游回国),您为什么愿意去打共产党呢?张:当时老总统实在说对我是不错,我回来了他跟我讲,他什么事都跟我讲,他说:汉卿,我知道你好玩,回来你不要再玩了。
第二样,你选择,出去以前,国内大家对你都不谅解,你选择愿意做哪样事情。有二个事情,一个是刘黑七,一个土匪,那时闹得很厉害,你去打刘黑七。
一个是你去打共产党,到三省(豫鄂皖)。打土匪那是我不愿,后来就是这么样决定去剿共。
我自己选的。当时,汪精卫的意思是就让我当京沪卫戍司令。
回来,我自己,良心话,愿意当京沪卫戍司令,我跟老总统当时都说明白了,老总统他不答应我。郭:做侍从室主任?张:不是这个,这个大概一般人都不明白,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我当时跟老总统说,不想带东北军,不干了。我当京沪卫戍司令就不带东北军,讲白,我想不带军队,不干了,是个包袱。
所以,这个包袱始终是我脱不掉的包袱。到最后原因还是这个包袱,一般东北军人就是责备我这句话,你,跟蒋先生是这样的关系,我们是跟你来的,我们现在是怎么办?无家可归无处可去,中央也不要我们,连死了也不能领……,军政部给的命令要我们领恤金,却要回本乡本土领。
那回到东北本土去领去?这不讲理的事了吧?所以我这包袱就没法脱啦。所以我当时真是国难家仇,东北这包袱没法摆脱。
后来戴笠跟我讲句话,他说当年我们都不谅解你说这话,东北军是你包袱?现在我们也有包袱啦,也是一样的。我这部下我怎么办?所以人啊,你,你们没干过,你要有了部下,尤其是咱们中国,过去不是你当局长我作部下,明天还是冲著你来的,是这样来的。
我当年当东三省总司令,我父亲死掉,我没有准备啊!我没想干这玩意啊!唐:By accident(偶然)。张:天下事就如此,没这准备,没预备啊。
好像说,我不跟你说笑话吗,我跟文人不接触的,我说你是蛆虫。你(文人捧的人)不起来,我们怎么办呢?我才不跟你们(文人),敬鬼神而远之。
请你们三个人注意著,人啊,了不起的人一样失败,失败成功不晓得……。自评一生:失败郭:汉公,您觉得您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张:失败。
郭:为什么?张:我自己想我自个,我说我失败。什么原因?我年轻时完全凭我自己,没跟人家商量什么。
我除了有时很大很大的事,有一二次我跟王树翰商量,我对他相当尊重,他是我秘书长,其他全凭我自己。我自己想我自己,我年轻时自己骄傲,经过几次大事:郭松龄倒戈,我父亲的死,这些大事我都度过。
郭松龄倒戈是很难度过的事,而我父亲死是我最难度过的,内忧外患,我都得对付,那我也度过了。后来对中央的合作,这些事这么多年我做得很得意,尤其那时蒋先生差不多把北方的事完全交给我了。
我常常自个儿说翻手做云,覆手做雨,差不多三分天下,不能说有其二,有其一了。北方事都交给我了,管理那么多个省。
我那时才二十八九岁。所以我自个儿想起,我自个儿骄傲,我没给人考虑好。
我从来不像别人考虑这件事将来是怎么怎么的,我从来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事情我当做我就做。我自个儿有决心的时候,我都是这样决心的。
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我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好了,没有,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给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
我没做过与我私人地位、利益有关系的东西,我没有。假使我自个有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
我跟你说,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我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我。
我跟蒋先生是要钱?我是管他要地盘?我没有。我牺牲我自己。
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我说我们与共产党打什么呢?都是中国人,打什么呢?都是政治问题,不是不可谈的嘛,所以后来谈是我的主张。
而且我对介公讲,我说共产党你也剿不了。他说为什么?我说共产党有。
口述历史的开展过程
访谈有一对一的访谈,也有集体式的访问。至于对个人进行专访,必须让受访人有畅谈的空间,尽量不要有第三者的干扰,这样访问才容易进入状况。访谈时最好能站在受访人的立场来发问。
访谈前:准备工作中要熟悉被访谈者的所有背景资料,确定访谈主题,重视语言使用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及不同性别爱好的人要选用不同的切入点和兴趣点。
访谈时:重视访谈时的互动关系,访问者应仔细倾听受访者的语言,避免其他人在场,尽量不要轻易打断被访者的讲述。 口述访谈最困难的是整理访谈纪录,因为受访人不会按照你所预设的方向一一陈述.可能会出现跳跃式的陈述,因此整理访谈纪录的人很重要、也很辛苦。而整理纪录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查证数据,例如受访人提到某人、某地、某年或某机构时,一定要查到正确数据;所以访谈时,一定要将受访人所处时代的制度或人、事、物弄清楚,多用心查证。
正式的口述历史。访谈的录音或录影带会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和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这些访谈记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影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要注意的是,口述历史不包括无特殊目的的随意录音,例如窃听录音;也不涵盖演讲录音、个人录音日记,或其他不是经由访谈者与受访者对话而来的声音记录。然而,口述历史是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活动力探究方法,故无法以单一的定义来界定、掌握。事实上,一般人也可以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由访谈者与受访者以录音访谈的简单形式,记录口传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资料,重现人们昔日的生活片段。
口述历史的征集途径
口述史学是发端于海外的一种记录历史的形式,其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中国史家司马迁等皆广泛应用口述历史,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中古及近代。例如,十九世纪法国史学家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书写《法国革命史》时就援引了大量来自大众的口头证据。但是到了近现代,口述历史的应用却渐渐衰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述历史在海外一直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国际著名史学大家唐德刚先生多年坚持口述史,最具影响的就是《胡适口述自传》。这种体例近些年在国内也处于方兴未艾之势。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口述史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一批口述史学之作也相继问世。但是作为国家记忆工程的一个重要部门的档案部门,对于口述档案的采集制作以及整理鉴定都还是一个空白,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档案工作的一个缺憾。积极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和研究,不仅弥补不足,丰富内涵,也能以更具鲜活的史料形式留存记忆和开展国际之间交流。
口述历史何以在2l世纪初的中国变得如此风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渐渐意识到:当一个世纪过去之后,单凭文献研究20世纪的中国历史,已经颇感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和搜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资料,难度甚至大于研究19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而寻找历史当事人进行口述采访,便成为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的一条可行之路。此外,口述历史也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讲述和回忆的渠道,如果没有口述历史.许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难以提供他们所见所闻的重要历史情节,一些历史情节只能通过推理和假设来完成。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口述历史在传统的以文字档案写史的主流外,成功开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口述记录也有缺陷和不足,如:搜集耗时,受限于口述者记忆的好坏,多少都带有个人观点等等,但口述资料仍不失是一项珍贵的一手资料(其中的偏见与主观正好反映叙述者的历史立场)。其实,口述历史的应用增加了叙述历史者的数目,扩宽了历史叙述的视线,亦直接打破了历史叙述可能出现的一元性及垄断性。口述历史把历史叙述权扩展。把历史自上而下的叙述方法改变,转移了历史研究的重心,为历史研究开拓出新的探索空间,同时也对曾被忽略的阶层及群体加以重新认识。口述历史的应用在近年来变得广泛,也令历史研究变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历史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门历史技法,它还是一种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立场和态度,并可与文献历史互补长短,增加历史知识的丰富度。
口述史首先是声音的历史,是由口述收集者提问,口述者回答而产生的对于口述者亲历亲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回忆;其次,在现代意义的口述史中,这些声音是借助于录音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第三,由口述工作者将这些声音的资料整理成文字资料,供研究使用,对此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曾高度概括为:现代口述历史“是应用录音录像设备,把原始资料完整保存下来,再整理成稿”。由此可见,日记、自传和回忆录虽然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不属于口述历史的范畴。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是一位准备充分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彼此的问与答。因为亲身经历者所述说的环境,所讲出的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比从许多间接材料搜集拼凑的传说更加真实、具体、生动。口述历史正是沾了口述人亲历、亲见、亲闻、大多为第一手资料,便更加具体、细腻、生动.当事人口述所经历的过程富有现实性鲜活性和权威性。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一间红砖老洋房里接受关于口述历史的培训。
这是公益组织“创益家”的一次历史主题活动,这些高中 生将在寒假走向敬老院,为80-90岁的老人写下他们的个人历史,并用文字、图片、照片制作老人们的“记忆盒子”,“给未来留下记忆”。口述历史是什么?谁都能做口述历史吗?该怎么做口述?史学工作者顾训中在培训中分享了他这些年来致力于从事“文革”亲历者口述历史工作的经验。
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口述历史兴起的条件是技术的发展,录音机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历史记录的音 视频信息呈现成为可能。
其价值在于留下当事人的记忆,补充传统文字记载和器物历史的不足,关键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变和修正文字记载的错误之处。更重要的 是,它让普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历史恢复为普通人的历史。”
顾训中说。口述史学研究者杨祥银曾在《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口述史学这一术语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据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记 载:“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从那时起口述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创立起来。”而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 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
一些高校和专业研 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例如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成立,而国内第一本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也于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辑,此后将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近年来的口述历史相关著作选什么题材做口述?上 世纪末,英国BBC电台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声音档案馆曾联合主办英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口述历史项目——“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 (://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选择不同地区、 阶层、职业、性别的人来回忆在过去这个世纪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21世纪的憧憬。
“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美国斯坦福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曾对从伊拉克、阿富汗前线返回的学生士兵进行口述访谈,并邀请这些士兵在纪念活动上朗读本人在战时与家人的往来邮件,凸显声音在 历史书写中的作用(://news.stanford.edu/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在中国,全国政协和地方 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伪满统治时期的口述资料,编成《伪满统治下的长春》、《伪满统治时期的长春大学》等。
此前这段历史的主要 资料来自官方,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中充满了混淆是非的言论,而口述则建构了另一种视角的历史。可见,口述历史的选题往往忠于时代的要求,也暗示了历史焦点的转移。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不平凡的意义,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反种 族隔离主义运动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代,相应地随着这一时期社会史的兴起,美国的口述历史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口述历史并非只适用于宏大历史的选题,它同样可以用于个人历史的撰述。
通过一个普通的历史见证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一些历史事件。怎么做口述历史?口述史学的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访谈前——确定对象、背景研究、类型确定、提纲拟定;访谈中——取得信任、仔细倾听、重视 互动、独立空间、资料收集;访谈后——形成录音记录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内容核准、交由受访者求证、资料归档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访谈的关键,除了资料准备以外,甚至还可以进行初步访谈,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资料准备是你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一种方式,”顾训中 说,“在正式访谈中,取得对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与对方不太熟悉的情况下。
而事先了解受访者(可能)经历的事件,可能让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 帮助对方回忆起相关内容。”杨祥银则提示,“初步访谈最忌讳的是交流过于详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
他曾在与一位老教授初次见面时,由于话题投机,在 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聊了两个多小时。但在正式的录音访谈中,老教授就再也不愿意重复上次的谈话了。
准 备访谈提纲时,可以设置令受访者自由发挥的问题,也可以设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确答复(是、不是、具体数据、时间、地点)的问题。在正式的访问中,可以“由近 及远”,即从身边的事情谈起,“您的儿子现在做什么工作?”、“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或者“由远及近”,从对方可能印象深刻的过往谈起。
但 事前准备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交流中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