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 河套平原的历史
河套平原的历史
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北部已经覆盖今天的河套地区。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西汉时,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领“河间”,即河套。
然后大臣主父偃向武帝上疏,“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在今包头西)。
后又于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郡治今陕西府谷西北)。
河套平原还有云中郡、定襄郡。
北地、上郡的北部也延伸到河套地区。
武帝又在郡下设县,数目一度达90个之多。
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河套在汉代为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统属朔方刺史部。
王莽时期,与匈奴关系交恶,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得,边民或“死亡系获”,或“流入内郡,为人奴婢”,河套的开发转入低潮。
东汉初年,国力衰弱放弃河套,建武二十六年(50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河套才得以收回,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
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遣窦固等四路出击,北匈奴遭到致命打击,以后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辗转西迁。
随着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开发再次出现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东汉中期河套开发的情况,集中体现于20世纪后半叶发现的汉画像石和汉墓壁画。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东部地区南北朝时称“敕勒川”。
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五代时叫“丰州滩”。
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
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
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明朝以后称“土默川”。
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八大灌渠。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
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就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
)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