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兵扬州屠城 清兵屠城10日,80万人惨遭杀害,辛亥革命将其作为推翻清朝的武器
清兵屠城10日,80万人惨遭杀害,辛亥革命将其作为推翻清朝的武器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吊死之后,大明王朝土崩瓦解。那个传言被李自成下锅烹煮了的大明福王朱常洵之子「 ”临危受命”,在扬州

清兵屠城10日,80万人惨遭杀害,辛亥革命将其作为推翻清朝的武器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吊死之后,大明王朝土崩瓦解。那个传言被李自成下锅烹煮了的大明福王朱常洵之子「 ”临危受命”,在扬州四镇总兵的拥戴之下,朱由崧于南京登基,历史就这样进入了南明政权时期。 要说这末日明朝也着实造孽,身边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一众反贼,前面又有多尔衮率领的八旗精兵,仅有的半壁江山也岌岌可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惨绝人寰的「 ”扬州十日”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弘光元年(1645年),多铎率领的精锐清兵一路向南,亳州、徐州等地被其轻松拿下,十万大军一路摧枯拉朽,很快就陈兵扬州城下。城内守兵不足一万,四镇兵力又不听调动,督师史可法决心与城同亡,以死报国。 扬州城很快沦陷,史可法也慷慨赴死,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1645年5月20日-5月29日,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 ”十日不封刀”,清兵满城屠戮劫掠,城内到处都是尸堆,血水浸染了整个扬州,除了耀武扬威的清兵,其他幸免者鲜。据后来入城处理后事的和尚们记载,敛尸总数超过80万具。 关于这场惨案,有很多杂音和争议,小编今日说说自己的看法。 扬州十日并非虚构杜撰 说扬州十日根本不存在者主要论点是——《扬州十日记》在辛亥革命时才「 ”回归”且为孤本不足为凭,它是革命党人使用的宣传册,主要是以此激起人们对满清的愤恨。 这两个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 ”扬州十日”和「 ”嘉定三屠”等的确是革命党人用来反清的「 ”利器”,但《扬州十日记》并非在辛亥革命才出现。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徐鼒在其1861年刊印的《小腆纪年》一书中写到:予读王氏扬州十日记;清朝道光年间及后来刊印的《荆驼逸史》《明季稗史汇编》中均有《扬州十日记》收录其中。 另外,并非只有王秀楚这个亲历者的纪实体《扬州十日记》能证明那段惨剧的发生,当时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对扬州屠城在《鞑靼战纪》中也有记载,和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吴嘉纪、思想家顾炎武他们留下的诗句等均可证明这段历史是抹不掉的。 这座城由忠于明室的大臣史阁老防守,但他虽有一支强大的戍军,最后还是失败,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杀。鞑靼人为了不使尸体污染空气,发生瘟疫,把尸体置于屋顶,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烬,成为一片焦土。——卫匡国 忆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吴嘉纪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顾炎武 民族英雄史可法不容玷污 有些人说扬州之战史可法根本就没抵抗,也没有以死殉国。那么我们先让这场惨剧的导演多铎出来证明一下,多铎在他的《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公告中这般表述:「 ”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没有遭受史可法的顽强抵抗,难道他还要去为「 ”敌人”点赞? 还有乾隆皇帝对史可法及他的壮举也是竖起了大拇指,他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评价道: 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受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一众的诗人、史学家、以及领袖对其都是盛赞有加,难道他们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 再者,以一抗十,这场战争原本注定就是一场惨剧,何况此时的南明人心皆失,叛者众,外攻内泄,孤军奋战,能够撑住一天已经相当不易了。对于这样一个屠城的侵略者来说,史可法以弱抗强、以死明节,他不是民族英雄那谁才是?现在每年的5月20,扬州都要举办纪念史可法活动,难道你还要践踏人民的意志? 至于那些说屠城没有十日、杀人没有80万这些纯粹钻牛角尖的说法,小编不去争辩,我也觉得可能没有10日、80万,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史可法以身殉国英雄壮举的颂扬,不影响我们对制造这场惨案者的谴责和唾弃。 扬州十日,我们要记住历史之痛,民族之魂,这才是正点。 很赞哦!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