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根本就没有屠川 求张献忠屠川真相
求张献忠屠川真相
关于屠蜀的凶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时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为,另一种认为和入关之后的清军在四川的连年屠杀有关。
现在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入关后的清军所为,而栽赃给张献忠,清朝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流毒既广且深。
《圣教入川记》说张献忠“性情暴虐,每日均杀人。
大西的官员本有九百人。
张献忠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
到他临死时只有25人”。
另有一说说张献忠在撤军时,嫌士兵太多于是大戮士兵,并杀尽军中随军妇女,但此说和其他文献想矛盾,较不可信。
对于张献忠“屠川”之说,清朝时的书籍中,其可信度有些值得怀疑,有一些历史学家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这些史料多半出自清朝的官方正史和御用文人,有严重的污蔑、栽赃的倾向。
张献忠屠川不可信理由:
1、攻占四川意图。
从张献忠的主观意图来看,张献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1644年张献忠好不容易攻进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建国之后就拼命招徕四川人才,并发布“三年不征钱粮”的政治号召。
很难想象他一边建国,一边又大肆屠杀民众而自毁长城。
2、安抚当地百姓。
以张献忠经营四川的第一年情况来看,“屠蜀”是不符合事实的。
他在攻打泸州的檄文中说:“凡我军士,如有借故滋扰,株连良民,及其他淫掠不法情事者务须从严查办,赔偿损失。”
3、“七杀碑”的传说。
满清的“七杀碑”传说。
清政府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但是,193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找到了一块张献忠立下的“圣谕碑”。
碑文上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4、当地人自发祭拜张献忠。
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于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火不绝三百余年。
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砸毁,其后,又有人重塑,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
张献忠如果屠蜀,当地百姓为何对他如此崇拜。

5、清朝“文字狱”的下被毁的真实史书。
自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起,历时一百多年,士大夫和老百姓慑于法令的残酷,都不敢私自藏匿张献忠的真实史料,因而那些能证实张献忠生平的翔实材料均被统治者收缴殆尽。
6、张献忠死了十三年后,清廷才平定四川。
直到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1659年,清军才攻陷重庆。
也就是说,在这十三年中,张献忠余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清军必然采用了残酷的屠杀来征服。
如果张献忠在1646年11月前,就已将四川人几乎杀光,何需清军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千里已无人烟的四川,又何能抵抗清军十多年。
7、被杀人数的肆意夸大。
《续编绥寇纪略》和《明史》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六亿)人,这数字明显夸大,当时的中国总人口还不到一亿,这些事实说明清政府的宣传存在明显夸大的成分。
扩展资料:
关于清军屠蜀
清军在四川也是乱杀。
清军平定四川2年后,清军因镇压陕西、山西起义,无暇全力顾及四川,1648年四川复反,清军又出兵围剿。
刑科给事中陈调元揭,给清廷奏章说入川的清军将领乱杀无辜,要不屠城,要不就把男的杀光。
张献忠死后,主要余部由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等率领南撤,经重庆、遵义,再到云南,于是四川本地各地军阀割据。
入川的清军,先后在豪格、鳌拜、吴三桂、墨尔根、李国英、高民瞻的统领下,一方面镇压农民军,一方面与明朝军队交锋。
各军阀名义上效忠南明永历政权,互相之间却征战不休,连年征战更加加剧了四川的惨况,后孙可望又回兵平四川征讨各军阀使四川安定下来,川地生产逐渐恢复。
1652年,陕西、山西起义已定,清廷派吴三桂重征四川,吴三桂平四川忠于明朝各军阀,击败南明蜀藩刘文秀,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陷渝城(重庆)后,才算彻底平复四川,此间多方势力反复争夺使四川人口再次大规模流失。
清军对人民的镇压非常残酷。
在清军与残明军队争夺攻伐的过程中,广大人民也颇受其害。
总的说来清军在四川大规模的屠杀破坏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第二次是康熙时期为了镇压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