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
当七年级学生面对很多门新功课时,都能表现处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对于新课程的新鲜感过去后,许多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自身学习习惯、平时时间精力分配等原因,对一些自己感觉无法掌握的学科的学习兴趣就开始冷却。
特别是数学课,由于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一部分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丧失了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起始阶段就要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课时,无论是对于课本本身还是教师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时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强烈的。
这是一个关键阶段,老师要在这段时间内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第一章教学时,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当中的实际事例进行比较,像:负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加以运用;数轴又是如何使用的等等,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来做数学实验。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本章结束后,还可以举办一次关于数学学习的自由讨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是否难学,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比如呢?数学的学习是不是都是生动有趣的?小学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数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生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纵观整本新教材的内容多是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这就使教材本身具有了很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这一点在七年级的数学新教材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正因为它含有了如此丰富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我们数学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特点和创造。
从而增强新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课堂教学中注重在上课之处通过设计各种形势、运用各种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教学“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时,新课伊始我就用计算机放映带有明显几何特征的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入: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图形的几何美,这样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增强自身能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将全班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自主进行探索,同时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即快又好。

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就需要都行动起来,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配合才能取得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实践操作,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体验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3、增强教师自身底蕴,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但要精心钻研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更要再语文、英语、计算机等领域都有所涉猎,再用到时可以随手拈来进行运用。
比如在进行“数轴”这一节教学时,可以穿插讲解数轴演变的历史,以及历代数学家对其的应用。
这样即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换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转折阶段。
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已不适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和掌握新的适用中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所以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从培养良好的阅读审题习惯、培养学生互相讨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几何图形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这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使其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
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的去继续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