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什么黄河岸上晚波平 黄河河岸线历史变迁

火烧 2022-04-15 06:49:50 1049
黄河河岸线历史变迁 二、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变迁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河南兰阳汛,铜瓦厢、三堡河决,……穿运,归大清河,由利津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按铁门关沿河至肖神庙十八

黄河河岸线历史变迁  

二、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河南兰阳汛,铜瓦厢、三堡河决,……穿运,归大清河,由利津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

按铁门关沿河至肖神庙十八公里,二河盖又在肖神庙东二点五公里,牡蛎嘴或因盛产牡蛎而得名,位于二河盖外的低潮线,黄河入海口距铁门关约二十公里许。

其时黄河三角洲的南缘,位于小清河口的羊角沟以西,是清朝王家岗盐场滨海盐田的所在。

三角洲的北缘在沾化县东北滨海的石桥海口。

其位置约当套儿河河口。

根据历史记载结合沿海渔民坨堡的建置,并参照卫星照片的分析,推测1855年岸线的走向,大体上北起徒骇河口,经小沙、李家坨子、肖神庙、罗家屋子、青坨子,至小清河口一线,全长约一百二十八公里。

新的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只有零点八至一米,潮区界距河口不过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约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门附近堆积。

由于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从而使河槽纵比降减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迳流宣泄不畅。

洪水时发生河道分汊或放弃旧河槽,另从低洼地寻找新的路径入海。

此后,新的河道又将重复以上新老套迭的河道发育的历史过程,使尾闾河段一直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中,成为弱潮多沙延伸摆动频繁的堆积型河口。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余年来,其决口改道的范围,北起徒骇河的套儿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间,成为三角洲的南、北缘,以利津县东的宁海为顶点。

什么什么黄河岸上晚波平 黄河河岸线历史变迁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积达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如以1855年的推测岸线为内界,则1855年以后新淤积而成的三角洲部分为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

近代黄河三角洲范围内,自1855年开始的百余年间,黄河尾闾的决口改道达五十余次。

其中较大的摆动改道有十二次之多。

三角洲上废弃的河道,鳞次栉比,从而形成放射状的入海水系,发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

综观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发展过程,其间除去1938年至1947年因花园口掘堤黄河改道南泛的几年以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价段:

1.1855—1896年黄河改道的初期

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筑堤防,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大部沉积在张秋镇以上的冲积扇上,由此下泄至大清河口的水较清,泥沙很少在河口淤积。

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齐河至利津“每有涨溢,出槽不过数尺,尚可抵御,并无开口夺流之事”。

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泥沙淤积于河床,使河床垫高拓宽。

光绪八年(1882年),历城桃园决口,下游河道从此以决徙为常态,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于平地。

总的情况是,在这四十年内,黄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泛滥沉积于河漫滩,河口外的堆积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