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又爱又怕是什么成语 僵尸,对你又爱又怕!

火烧 2022-01-09 15:15:20 1061
僵尸,对你又爱又怕! 事件回放:美国《西雅图时报》报道,继俄勒冈州和南达科他州后,美国华盛顿州首次出现“僵尸蜜蜂”。这种蜜蜂遭寄生蝇感染后,会出现类似电影情节中的“僵尸”行为,在夜间乱飞直至死亡。寄生

僵尸,对你又爱又怕!  

又爱又怕是什么成语 僵尸,对你又爱又怕!

事件回放:美国《西雅图时报》报道,继俄勒冈州和南达科他州后,美国华盛顿州首次出现“僵尸蜜蜂”。这种蜜蜂遭寄生蝇感染后,会出现类似电影情节中的“僵尸”行为,在夜间乱飞直至死亡。寄生蝇消耗掉蜜蜂后化作蛹,三到四周后成年寄生蝇成形。

史蒂夫·谢泼德说,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寄生蝇是蜜蜂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它似乎已经瞄准新的宿主。

仅仅是僵尸这个词就足够吸引人的了。《生化危机5》一出,大批僵尸迷追着赶着看然后嫌僵尸太少不过瘾,而僵尸蜜蜂一出现,众人纷纷搜寻感叹,蜜蜂也有僵尸啊!最后那句,瞄准新的宿主,让人大呼,不会下一个会到人类身上吧!这僵尸在电影里我们喜欢到直喊过瘾,一到现实里,对于僵尸可能在真实世界的横行,则开始人人担忧。对僵尸,我们为什么这么又爱又怕?

你真正恐惧的是:人群

乍一看,现代僵尸电影好像是对疾病的恐惧——因为这些电影大多塑造了“受感染的”僵尸,而不是“从坟墓中爬出来和迈克尔·杰克逊一起跳舞”的类型。但是僵尸真正让你恐惧的不是他们疯狂的病变的眼球,而是他们的数量。

同样,任何科学家都会告诉你最严重的问题不是禽流感,而是人口过度膨胀。人类——尤其是愚蠢的人类——生了太多的孩子,而地球因此拥挤不堪。在电影《启示录》中,导演塑造的不是荒原的景象,而是熙熙攘攘有如感恩节时人生喧嚣的百货大楼。大多僵尸电影看起来其实是:一群群令人生厌的人毫无神智地到处游荡。人群才令人害怕。

“你们人类天生就有自我毁灭倾向。”——《终结者II》

施瓦辛格说出这句话时真是酷毙了!同时也真是一语中的。我们爱看那些灾难片,各种《2012》,《世界末日》《生化危机》的片子,无数人去看地球如何毁灭如何灾难横行,然后在那股世界灭绝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中久久回味。僵尸意味着什么?当所有人都会被传染,而外面是暴乱的僵尸横行的荒凉世界,那些幸存的人无一不是幸运儿,一边惶惶不可终日一边隐隐地兴奋而骄傲自己的仍旧存活。

而如果是末日的狂欢呢?在僵尸横行的世界里,玩一玩心跳游戏,对着僵尸的能人满足自己的猎杀情绪,然后在虐杀行为里使劲发泄。当一个对无数僵尸爆头的英雄?英雄主义情结几乎每个人都有,那么酷的场面,怎么少得了自己的潇洒身姿。

反复发作的“末日情绪”

将诸多灾难信息相互联想,从而出现“牵连观念”的人群,他们大多心理素质较弱、敏感、多疑、不安全感较强。特别是内心还不够成熟,同时自我意识较弱的人,最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一般来说,女性和青少年这些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末日心理”是一种影响生活的负面情绪,要想摆脱它,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例如,有意加强对心理素质培养,多学习、了解一些自然灾害常识,就不会被电影中那些虚构的情节所左右。

我们与僵尸有什么区别?

按照现在的理解,僵尸来源于人,具有与人相同的行为模式(机械,重复。)

他们力大无穷,无边无尽(很像星河舰队里的虫子——多)

而且具有传染性。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僵尸会火是有必然性的。

1,人们生活的像僵尸,都是天复一天,不断地重复,在群体的意识下,丧失了自我认知。

2僵尸具有的传染性,在生活中体现为疾病,是对自我的思考;但是在心里上表现得是不愿被同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幸存者一直在跑啊跑的……)

3,僵尸的力量,和数量,在心里上表现得如同虫子一般(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只不过美剧更会赚钱而已,至少特效比不上。)让人恐惧,让人看不到希望。

这些其实都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

面对完善的社会体制,没有改变的机会,每天的重复,对未来的无望,(怎么样是不是很像没有信仰。事实没那么简单。)

这样的体验已经变为了一种群体感受。

总之,不管我们再怎么喜欢看僵尸片,这现实生活里,还是不要出现的好。就像我们可以去电影院看《2012》,但是永远不要期待2012末日的到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