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草船什么意思 历史赤壁草船借

火烧 2021-11-11 23:00:36 1095
历史赤壁草船借 一、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的原形是怎么样的《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

历史赤壁草船借  

一、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的原形是怎么样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

草船什么意思 历史赤壁草船借

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

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

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二、谁帮我介绍一下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大战简介

今日赤壁,乃三国古战场遗迹,主址由三山组成,三山是: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赤壁文物荟萃,胜迹历历,周围有黄盖湖、周郎嘴、古镇陆溪口及江北乌林,范围广大,古往今来,游人乐至景仰。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史籍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军十五、六万以泰山压顶之势,荡平中原,席卷荆州,顺江而下,虎视江东。为了抗衡曹操,孙权、刘备结同盟,委都督周瑜统军五万,溯江西上,雄踞江南赤壁,迫曹军屯兵守乌林,隔江相峙。联军虽弱,但众志成城,且占地利,兼有周瑜、程普、孔明、鲁肃、黄盖、庞统等一批文武良才运筹帷幄。“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赤壁,由此而闻名遐迩,千古传颂。

赤壁之战的经过

战前谋略: 曹军由江陵东进,长途跋涉,将士已有疾疫。与江东兵初战,发生挫折,曹公把全军移于江北,便于进退。与江东兵隔江相持于乌林、赤壁之间。江东兵统帅周瑜等在江南,部将黄盖提出“火攻”作战计划。瑜等为达到“火攻”敌方船舰的目的,由黄盖出面,向曹公致书云欲诈降。书内大意“以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原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次述惟有“周瑜、鲁肃偏怀浅赣,意未解耳。”最后又述:“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即。”曹公因一系列性胜利,把周瑜、黄盖密谋,看成刘琮、蒯越举荆州归降,等量齐观,影响到谋士、军师荀攸等看不出底细和密谋,一般将领更不至疑问。都乐于看到黄盖从水上来降场面。

斗舰冲击: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黄盖指挥的十艘蒙冲斗舰满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黄盖在舰上乘着东南风急,于江上举帆,各舰只顺序加快速度,向北岸急驶。曹公与吏士,皆出营立观黄盖的来降,只有谋士程昱于东风紧急中发现来舰轻而浮,判定不是运粮船只,担心会发生意外,即向曹公提出注意敌人有诈谋问题。来船距北岸将近二里时,黄盖指挥的十舰,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驶如箭,冲击曹军水寨。水寨火起,船被铁链锁着,无法拆开。火随风舞,岸上营寨也都起火,烈焰冲天,曹军陷于一片火海。南岸孙军则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乌林战斗: 江北岸曹军水寨、岸上遭到风火船舰突然袭击,引起一阵混乱。南岸孙军也增派部队渡江,参加战斗,以图扩大战果。双方在火焰纷纷中,相互战斗。曹将张辽指挥所部精兵,击退黄盖的猛攻。徐晃也能乱中镇定,整军应战。在这曹孙二军战斗紧张剧烈间,刘备的豫州军及猛将张飞、赵云各率所部分向乌林两侧与背后猛烈攻击,刘备也亲冒矢石指挥战斗。曹公以腹背受敌孙损失惨重,乘孙刘两军尚未合之际,遗弃大量人马物质和死伤将士,撤出乌林,向华容道方向转进。

华容伏兵: 刘备乘乌林江面战起,指挥部属向乌林侧背曹军进攻,同时顾及孙刘两军钳攻。曹军失败,又可能向江陵方向转进,对通往江陵的华容道,选派精兵,巧施埋伏。并于危险路口两侧,堆集薪柴,预备火攻。曹公引兵进华容道,遇着猛雨、大风,遇到泥泞、堵塞,道不通行。派遣羸兵负草填铺,骑才得通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死者满地遍野。刘军伏兵以气候关系,发火稍晚。曹公一行已出险区。及到江陵,对华容道刘军伏兵犹心有余悸的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准备和动手)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全被消灭)矣。”虽未被全部歼灭,但南进大军损耗大半,属严重的惨败,从而结束了曹孙刘三方的赤壁之战。

后话: 赤壁战后,出现曹、刘、孙,即魏、蜀、吴鼎峙局面,即历史上的三国。这个关键性战役,曹公以绝对优势兵力(20万左右)对孙刘联合绝对劣势兵力(4---5万)。战争过程,出现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中形式的斗争。战争结局,失败的为兵力优势的曹军,胜利的则为刘孙兵力劣势的联合部队。因赤壁之战,就成为中外人士所瞩目和关心乐道的著名战役。

三、三国历史中谁草船借箭

易中天说历史上是孙权.以下是原文:这集我们讲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稍微知道一点三国的人没有不知道赤壁之战的,这个要归功于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

有人说《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么惟独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上,它是七分虚三分实。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实际上在正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之少,而且不乏矛盾之处,而遗留的问题一大堆。

有些什么问题呢?五个问题:第一,谁的战争;第二,规模如何;第三,时间地点;第四,过程结果;第五,胜败原因。这五个问题上都有疑难,以至于史学界多次爆发“新赤壁之战”,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第一是谁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原本是曹、刘之战呢,还是曹、孙之战?应该说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要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这个目的当曹操夺取了江陵以后应该说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为什么还要顺江东下?他顺江东下到底是打谁的?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说是打刘备的,孙权被诸葛亮、鲁肃和周瑜拉下水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打孙权的,主张是打孙权的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而那封信我们知道本身是可疑的。那么我的看法呢,应该说他的孙江东下是打刘备,也打孙权。

因为这个可以从孙权对周瑜的话来作证明,孙权跟周瑜说:公瑾兄,你带着军队先走,打得赢固然好,大不赢你回来,孤亲自与曹孟德决一死战。他是这样说的,这说明曹操的目标是孙权;如果曹操的目标是刘备,而孙权是被拉下水帮刘备的,孙权的话就应该这样说:公瑾兄,你带着部队去看看,打得赢咱捞一把,大不赢你赶快回来,咱不管那刘豫州的死活了。

他应该这么说。但是问题在于,孙权的这段话是记载在《江表传》里面的,是不是可靠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先把它放下。

第二就是规模如何?有一种说法说这场战争其实曹操只有五千人,就是他追赶刘备一路追过来的那五千轻骑兵,证据在哪里呢?证据在诸葛亮的话里面,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劳师远征,追赶刘豫州一日一夜三百里,追到这个地方来已成了强弩之末,很显然就是指那五千轻骑兵嘛。但是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这五千轻骑兵的时候,刘备见了周瑜,周瑜告诉他带来了三万人,刘备怎么会说“很少”呢?你三万加上刘备一万,加上刘琦一万,五万人对五千人还少啊?可见曹操这个时候不只五千人。

而且《周瑜传》的正文说得很清楚,说:“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这是《三国志·周瑜传》正文记载的,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应该有几十万人,到底是几十万我们搞不清楚,学术界的说法有五十万、四十万、二十万这样几种,就是我在上集也算过账,八十万打个对折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二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

那么算这些账是为了确定这场战争的时间、地点,如果说五千人的说法能够成立,那这种说法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五千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从襄阳追到当阳,打了刘备一家伙以后到了江陵,然后从江陵又赶过来了,赶过来以后没想到这个时候孙、刘已经组成了联军,一家伙撞上去,一场遭遇战,所以曹操打败了。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月,它很快嘛。

而如果说曹操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打孙权,那么他决不敢只用这五千轻骑兵,他一定要集结部队,他集结部队是要一个时间的。那么这场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

地点在哪里呢?学术界的意见,倾向性的意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蒲圻县境内,现在蒲圻县已经改名赤壁市,不是在黄州的那个赤壁,就是不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和赤壁词的赤壁。所以现在湖北有一个说法,叫“文武赤壁”,文赤壁就是苏东坡写赤壁词和赤壁赋的那个赤壁,武赤壁就是现在赤壁市的那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

* 经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确定了,我们关心的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是如何谋划这场生死存亡大战的。《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诸葛亮策划了火攻,确定了抗曹的战略,同时帮助周瑜草船借箭,准备好了武器;而曹操则是在政治上派蒋干劝降周瑜,同时军事上咄咄逼人,大举进攻,然而初一交战曹军竟然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过程和结果。

这个过程《三国演义》是写得非常精彩的,从决策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当中很多很多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已经变成了新的成语了,比方说舌战群儒啊,变成成语了。但是我说了,《三国演义》在这个问题上是七分虚三分实,很多事情是没有发生过的,比方说舌战群儒,这是没有发生过的,智激周瑜也没有发生过的,还有周瑜突然一天生病,诸葛亮去看他,什么在手心写个条子,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诸备只欠东风,这也是没有的,但是都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了,等等都是没有的。

那么有些事是有点影儿的,比方说蒋干中计,这是有点影的,为什么呢?蒋干这个人是有的。另外草船借箭这个事也有一点影,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时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