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八步枪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三八大盖简介

火烧 2022-06-17 10:58:11 1170
三八大盖简介 三八式使用前辈三零式受过实战考验的成熟技术,仍然使用直动枪机式设计和5发弹舱供弹系统,口径仍然为6.5毫米。由于其可靠的性能和制造技术的成熟,从1905年到1945年的四十年内,三八式都

三八大盖简介  

三八式使用前辈三零式受过实战考验的成熟技术,仍然使用直动枪机式设计和5发弹舱供弹系统,口径仍然为6.5毫米。

由于其可靠的性能和制造技术的成熟,从1905年到1945年的四十年内,三八式都是日军的制式装备。

日军在这四十年内,一共生产了640万支各种步枪,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三八大盖。

三八式的优势

可以说,三八大盖的优势非常明显,概括起来说就是射程远,精度高,容易训练新兵,制造简单还有就是善于近战。

射程远:三八式的标尺射程高达2400米,有效射程600米。

实战中,受过严格训练的日军士兵往往能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成功杀伤对手。

这个射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步枪不能做到的,已经和今天大多数狙击步枪的射程相当,是很让人瞠目结舌的。

而日军大量杀伤美军的九七式狙击步枪,实际上也只是用三八式的基础伤加厚一点枪管再加装一个四倍瞄准镜。

精度高:三八式的子弹有着非常完美的弹道。

它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尖弹,这种子弹有着非常稳定的飞行状态,可以在很远的距离精确击中目标。

实战中有三八式在2000米距离内多次杀伤对手的记录,即使今天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枪射程也不过1500米左右,而三八式在2000多米的距离仍然能够杀伤敌人,可见其令人惊叹的精确性。

容易训练新兵:三八式的后坐力很小,不像春田,毛瑟步枪这样有着强劲的后坐力。

后坐力过强的步枪会让新兵产生很大的恐惧,不利于新兵的训练。

而使用三八式的新兵,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射手。

台湾直到七十年代,仍然有民兵使用三八式训练的科目。

在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多和伪军作战,缴获不少三八式步枪。

这些步枪在训练很少(战前射击甚至少于20发)的游击队员的手中是无价之宝,他射击精确,容易训练,还可以在远距离狙击,是一款游击利器。

制造简单:三八式从三零式过渡而来,所以日本国内有着成熟的制造技术和完善的生产工艺流水线。

加上其结构简单,需要材料不多,很适合资料匮乏的岛国日本。

善于近战:三八式枪长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体超过1.5米。

这个长度长于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枪,在近战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日军重视刺杀训练,基层各部队都有刺杀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杀技术是比较不错的。

加上三八式这个拼刺的利器,日军在肉搏战中占尽优势。

三八式的缺点

三八式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其杀伤力的不足。

由于步枪为远距离单发武器,所以它的一枪致命率是很很重要的。

国军产的老套筒和八路军自制的粗劣的仿中正式,之所以能够在战斗中发挥还不错的作用。

主要在于其子弹进入人体会发生翻转,造成空腔,杀伤力大。

虽然射击不精确,但是日军士兵中弹以后非死就是重伤,而且伤还不容易医治,必须送到野战医院治疗,造成战斗中减员。

当时三八式的设计人员出于军方对于射程和精度的过分需求(日本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恶习),导致它采用了6.5毫米半底缘尖弹。

这种小口径的子弹虽然有着非常好的飞行稳定性能,但是也有代价。

就是它的稳定性太好了,好过了!它直接导致子弹击中人体以后,仍然保持原样飞出人体。

它有很好的穿透力,能轻松贯穿人体,并不发生翻滚,也就是说,一弹二洞,连受伤的组织都是光滑的伤口!

由于穿透能力过强,一颗三八式发射的子弹击中人体,后在人体停留时间很短,很快穿透飞出,人体受伤较小。

所以只要不是被三八式击中躯干的重要部位,很难对被射中者造成致命伤。

上海会战中,经常出现国军士兵身中数枪仍然能够继续战斗的情况。

这让日本军人对三八式的杀伤力大为不满,也导致了日军大口径步枪的出现。

这也是一把枪无法满足所有性能需要的最好注解。

对于其他性能来说,三八式已经足够实战的各种需要,很难找出其他的缺点。

三八式的使用

三八步枪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三八大盖简介

三八式在和装备汉阳造和中正式的国军交手中颇占优势。

这和日军的战术有关系。

由于双方军力的巨大差异,日军抗战前6年派往中国和国军交手的都是国内受过严格训练的一流部队,装备精良。

而和国军作战多以阵地争夺战为主,日军在阵地战中,首先以重炮或者空中优势摧毁国军的工事和重武器(也就是重机枪了),大量杀害中国士兵以后,再用步兵进攻。

当时日军手中的三八式,加工非常精良,加上日军素以武士道精神训练部队。

而武士道精神其中一条就是注重的个人的苦练,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技能,所以日军射击技术普遍都很不错。

武士道精神还强调精确和勇敢,所以日军很喜欢这种可以精确射击的步枪,同时还可以在近战拼刺中占优的步枪。

在实战中,日军一般可以在600到800米距离准确杀伤对手。

在和美军在太平洋的交手中,除了少数拿三八式的狙击手,日军的三八大盖在和美军的M1对战中都是占绝对劣势。

美军的M1各方面性能都高于三八式,其高射速三八大盖更是无法比拟。

在太平洋群岛的复杂环境中,三八式的射程优势也发挥不了。

在塞班岛,冲绳的激战中,日军用手拉的三八式步枪射击一枪,都要遭到美军步枪至少十枪的还击。

日军士兵常常一枪打出就立即被乱枪打成了筛子。

至于三八式的近战优势,在装备大量冲锋枪和轻重机枪的美军面前也是自杀行为。

后期大批日军做自杀式的冲锋,他们挺着刺刀冲锋到美军阵地前几百米,就被密集的火力打成马蜂窝,一个人也冲不过去。

但是三八式作为狙击枪使用,还是在战斗中起到很大作用的。

加上各国狙击手为了保存自己都要不断转移阵地,而日军狙击手往往以自杀的形式,只求消灭更多的敌人,不管自己的死活。

所以手持三八式的日军狙击手经常能在同一个地方隐藏很久,直到被击毙。

三八式在狙击中,由于射击精确,大多数是一枪击中敌军头部,三八式威力小的缺点就不存在了,成为美军的恶梦!

首先,日军是一直强调步枪精确射击的国家。

日军军方是唯一在伞兵部队里面还准备大量单发步枪而不肯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国家。

从战略上来说,是日本的工业技术不行,无法制造大量冲锋武器,更无法大量制造连射武器使用的弹药。

日军资源的缺乏,可以从1943年日军在中国汪伪控制区大搞献铁运动看出来。

汪精卫统治下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县政府,都成立有合作社。

伪南京政府命令合作社在各地强制收购五金物资,以供日本造枪造炮造子弹之用。

日本奇袭珍珠港之后第五天,武汉地区的日本宪兵配合警备队,半夜以后突然宣布特别戒严,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行,禁止街上居民向楼下张望。

日军却趁机开出大卡车,分别将武昌和汉口市区的下水道的多孔铁盖板全部撬走,装上轮船运回日本。

汪伪人员将武汉城所有大、中型房屋上的金属构件,如铁门、铁梯、铜铁栏杆等等下了个精光,汪精卫为了把献铁运动搞得“热火朝天”,指令各地成立献铁委员会,专管此项活动。

伪南京市府的献铁委员会更是一马当先。

积极活动,大收烂铁若干卡车。

伪上海市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回收废金属运动。

提出第一期回收铁类三万吨,铜类五百吨,以及铅、亚铅、钨等有色金属若干吨。

上海公共租界共有铁门二十八扇,每扇重达三吨,全部被献铁大军席卷而去。

旧租界铁制路牌共计八百零八块,也被献铁运动全部掠光。

既然无力使用连射武器,就不如尽量提高现有步枪的质量和射击精度,来弥补不足。

但是,日军使用三八大盖那么久,还是有一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意识。

客观来说,日本军方的将领们一向对连发武器有厌恶感。

他们常说“百发中一,不如一发即中”。

这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中的讲究精确是符合的。

所以三八大盖是很符合他们的需要的。

再次,日军的陆军都是在海外作战,弹药补给全部靠海运。

而它又没有美国英军巨大的海运能力。

所以战时日军士兵的补给是很差劲的,随时可能断绝,很多时候靠抢掠当地老百姓维持。

东史郎在日记中,经常记载日军部队缺少粮草弹药的情况。

粮食还可以从老百姓中抢夺,弹药则是必须要从后方远隔重洋的运送过来。

所以日军的子弹更是宝贵的,用东史郎的话说,他们的子弹就和金子一样。

日军如果装备连射武器,弹药运输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还有,就是日军对现代战略意识的落后领会。

一战时期,由于大多数阵地战的对射,双方距离很远,所以对于步枪的射程是非常讲究的。

而二战已经不再是一战时期的作战方式,敌我双方都是运动作战,而大部分作战距离不超过400米。

400米内,强调的就是射击精度和火力的密集度。

这也是二战中,苏美英德都大量装备自动步枪,卡宾枪和冲锋枪德原因。

而日军显然没有这个意识,而等他们意识到,却已经太迟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