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学校中历史最为悠久 中国历史最悠久中学
中国历史最悠久中学
据我所知是成都石室中学
史料如下:
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年),蜀郡太守文翁鉴于蜀地偏僻,经济、文化很不发达,于成都城南(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文庙前街石室中学所在地)创立了蜀郡郡学。
据《汉书》记载,文翁“立石室精舍”,“招下县子弟为官学弟子”,同时选拔教师到京城长安学习,学成后回到蜀地教学。
从此,“文翁石室”便成了文翁所办学校的代称。
这之后蜀地一跃而成为全国科学文化先进地区之一。
十八年后,即公元前24年,汉武帝下令天下郡国效仿蜀郡,普遍设立官学,兴办学堂。
沿革:
“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二百多年后东汉安帝时的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
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复。
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
公元994年后蜀开始在石室刊刻石经,北宋时继续补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
明末清初,张献忠据蜀,石室俱成瓦砾。
1661年当局在文翁石室旧址建立府学。
有清三百载,四川学校实际以此为首。
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此建锦江书院,直至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改之为成都师范学堂,癸卯学制施行后又改成都府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改称成都联合中学。
1940年2月,学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48年年被评为全国优良示范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学校再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石室中学第三次遭到毁灭性破坏,清代修建的所有建筑均不复存在。
1983年4月恢复旧名。
文翁办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突出地表现为:

第一,文翁石室是第一所由省级地方政府兴建的官学,开中国地方官办学校之先河,其影响极为深远。
自汉武帝下令全国各郡效仿文翁办学后,全国各地办学如雨后春笋,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二, 对文翁兴学的功德,后世评价极高,将文翁办学并促进蜀地文化发展的功绩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辉煌业绩并提,“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同为秦汉时代四川的两项造福后人、功彪史册的不朽业绩。
李冰和文翁也因促进、推动蜀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景仰。
第三,文翁办学,由此形成了深厚的石室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理论,如“非教无以保富庶,非待富庶而后议教”、“教以尚德为先”、“诱进”等等。
这些观点和理论,延及后世,成为我国教育优良传统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四,虽时移世易或胜衰起伏,石室在原址办学二千余年(即现在的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历代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石室得以长盛不衰,为世所罕见。
1904年(光绪三十年)学校由当时的“成都府师范学堂”改为成都府中学堂。
这标志着改办新学的开始。
这以后校名虽多次变动,但1904年的这次变动,却被视为石室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这次改革,从学制、学习内容、教材使用、教师选择等方面都有重大变革,尤其以学生学习内容的改革为最,即由以前的《诗》《书》《易》《仪礼》《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变革为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办学格局亦更接近现在中学的格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进的科学、民主的影响,这为后来四十年代学生运动在石室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改办新学是石室办学者“因时应事”,顺应时代发展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