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府孔庙孔林哪个好玩 孔廟孔府和孔林

火烧 2022-06-23 09:44:00 1055
孔廟孔府和孔林 去山東曲阜,有三個地方必然要去:孔廟孔府孔林。這三個地方姓“孔”,均和孔子有關。先說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北京雍和宮附近的國子監曾是古代的最高學府,在它的隔壁就是孔廟。凡正經讀書

孔廟孔府和孔林  

去山東曲阜,有三個地方必然要去:孔廟孔府孔林。這三個地方姓“孔”,均和孔子有關。

先說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北京雍和宮附近的國子監曾是古代的最高學府,在它的隔壁就是孔廟。凡正經讀書的,必然要拜孔子,雖然這位老先生已故去千年,卻依然理所應當地享受著世世代代讀書郎的紀念與恭敬。他是所有平民的老師,他把學習的權力還給了黎民百姓。

今天的教育屬於義務性質,小孩子都可以讀書,不受嚴苛限制,反而無法想象這一權力下放的意義。如果教育一直是有錢有閒有權階級的特權,那麼這個社會是可怕的,普通百姓就可能處於被愚弄被剝削的處境,勞動力不進步,生活質量差,毫無幸福可言,那也談不上穩定和發展。據說,孔子的徒弟有三千名,這位老師本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人育人。大徒弟子路剛來見孔子的時候,頭上插著公雞毛,寶劍上配著雄豬皮。最後戰死在衛國,被害前他說:“好漢臨死前,還是把要帽子戴正的”。從地痞流浪漢到死也要保持衣冠整齊的君子勇者。

子路和老師幾乎吵了一輩子的嘴,但是老師對他的教誨其實早就深埋於心底,化為實際行動。每個徒弟都不一樣,孔子尊重他們的個性,並不因為他們和自己不一樣,就打壓學生批評學生,但經過他的教育,每個學生幾乎最終都成為有才學有良心有擔當的人。今天的教育雖然也推崇個性與多樣,可惜,實際是,學生進去的時候是千人千面,畢業的時候就幾乎千人一面了。“有教無類”需要老師的包容,“因材施教”需要老師的智慧。紅玫瑰再好看,若這世上僅此一種,也是單調乏味。

孔子被學生和後世的學生尊崇了幾千年,更重要的是他學問的本事,即儒家的本質。儒講“仁”,“仁”即仁者愛人,且大愛無邊。每每讀苛政猛於虎那一段,常會落淚,故事裡的孔子真是一位仁者,他的心裡裝的是全天下黎民百姓,因為這些人,他勇敢,他窮其一生,想要實現每個人的幸福和安康。我們說愛一個人好難,更何況要去愛那麼多的人呢。《春秋》裡記載了三百多次大小戰役,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面對這樣醜惡的現實,老莊覺得既然改變不了,不如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這樣大家就會過得好一點。

可是,現實是一切回不去了,大環境已然如此,生於當下,就只能奮勇前進,於是儒家站出來,肩挑重擔,想要用一己之力改變百姓改變國君改變社會。桀溺、丈人、楚狂笑話孔子的不自量力,螳臂當車,孔子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改變國家面貌,一生遊走列國,厄於陳蔡之間,也曾惶惶如喪家之犬,但他始終都是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明知道國君和國家就是這樣,還偏要堅持去遊說去改變,受挫了,依然堅持到底。

到此,儒家已經不僅僅是仁,更是一種勇,大勇,為生活的更好而努力爭取,不畏懼迫害不畏懼貧窮甚至死亡。正也是後世真正的讀書人和君子推崇孔子尊他為老師的原因,仁者愛人,因愛人而無畏無懼。孔子、儒家實勇者。

孔府是孔家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在中國的歷史上,即便是帝王將相,也很難做到一個家族的千秋萬世。但是孔家做到了。想起文學史上和孔府有關的一件事,大概是東漢年間,孔府一處牆壁突然坍塌,從破壁中暴露出來的卻是《國語》等竹簡,一時轟動,早年間秦始皇焚燒百家書籍,只有孔家人敢冒著殺頭的危險,將書藏於壁中,險中求存,才得以保留下珍貴的史料書籍,以供後人學習研究。這就是孔子的後人,自覺維護中國的文化與學術,而不僅僅侷限於自家之言。一個文化家族的延續,背後也是國人和歷朝統治者對文化的敬畏。

敬畏知識,所以知廉恥,所以能進步。我們把一個家族保護下來,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孔子及其後人的家,而已經變成了一種象徵,對文化的保護和崇敬。

孔林其實是孔氏族人的家族墓葬。之所以叫“林”,大概是因為其中古樹參天,綠蔭成片。當年孔子死後,弟子們帶來各自家鄉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後世不斷植樹,百年之後,有林。關於死亡,孔子有句名言,道“不知生安知死”,翻譯過來就是,我連生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回答沒經歷過的死呢?孔子活了73歲,一生真實經歷遠不及後世加予他的身後無限風光,他在路上行了十四年,六十八歲回到故鄉魯國,當權者依然不能請他出山,而是選了他的徒弟們。

他自己也說“五十知天命”了,於是開始了創作,寫書,通過寫作寄託自己的治國育人理想。他開始做一個安安靜靜的老人,不久他的兒子去世,然後是顏淵,孔子哭著說,是老天要他的命!奪走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可是當顏路想要厚葬兒子顏淵時,孔子又不同意,不可僭禮。

一年後,最親的弟子子路被殺,孔子從此不食肉醬。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瞬間衰老,有一天,他獨個拄著柺杖,站在門口喃喃自語:“泰山要倒了,樑柱要斷了,哲人要像草木那樣,枯了爛了”。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也許,孔子心裡早就有答案,他已經把人生看得很通透,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和莊子對待死亡的歌唱不一樣,孔子還沒能為生唱完頌歌,還沒能開出生命最豔麗的花,又怎肯早早言亡?

“不知聲安知死”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我生的時候都沒有把事情做好,沒有行仁愛,沒有盡我所能治理好國家,我哪還有時間想到死?這就是大儒,心憂“天下蒼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和儒家已經化作中國人的文化品格,性格特徵。尊孔子,就是對自我的認同。尊孔子,就是對美好品格的延續。

今天,帶學生遊學,在曲阜遊以上三地,我的學生問:“孔子偉大在哪兒?”我想了想,道:“內心的崇高,行動的勇敢,算得上真真正正認真生活且活明白的人。”“那他一定很瀟灑嘍?”學生追問。我搖搖頭:“活得很辛苦,很執拗,可能還很痛苦,《論語》言簡意賅,但刻畫出的其實是一個很可愛很可敬的人物。”

孔府孔庙孔林哪个好玩 孔廟孔府和孔林

“老師,用幾個字概括一下孔子吧。”學生說。我回答:“內心善良、行動天真、行動勇敢的老先生。”“哈哈,老師那我們都可以變成孔子,因為我們也是這樣的人。”學生和我打趣。我看看眼前這群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再也沒說話。誰說他們今後不能成為孔子那般的人物呢?因為只要中國讀書人的骨子裡還有孔子,還有勇敢,還有仁正,那就會有“孔子”。讀書郎依然是智者仁者勇者,這就是對孔子生命的延續。雖然孔子本人的生命已經終結,但是他贏了時間,他得到了永恆。

哈哈,真沒想到,“不知生安知死”的孔夫子卻贏得了永恆。真的,普天之下,也只有他配得上一句“老師”吧。

宋文婧成人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