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容很有水平又很谦虚的诗句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

火烧 2021-09-04 17:49:53 1047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谦受益,满招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古诗文的学习需要注重平时积累,也需要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文运用到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谦受益,满招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古诗文的学习需要注重平时积累,也需要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文运用到作文中。

关于谦虚的古诗有哪些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谦受益,满招损.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用古诗文劝说别谦虚,别骄傲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也先不道,志满气骄,将有长驱深入之势,不可不预之防。”
志高身下,敏事慎言
《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 汉 郑玄 笺:“今王不以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下,先人后己,用此居处,敛其骄慢之过者。”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关于古诗文

五十套0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古诗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定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著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①上,相思愁白频②。
【注】①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②此许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洲采白频.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本诗的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参考答案:“没”字紧扣首句的“望”字,友人如飞鸟一样远行而去,自己痴立凝望,目光久久追随,直到望不到所在。而一个“空”字,更展现出被送之.人的远无踪迹,也写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情。这两个词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以及自己绵绵不绝的愁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参考答案:B、D(B.“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物件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八、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讯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讯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祕报春的势态。“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祕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①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络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著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干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睥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络“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络“不必取长途”。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总是”二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有人说“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是“神来之笔”,你是否也这样认为?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起到转折的作用,不管琵琶的声调、曲子如何变换,但变来变去都离不开思乡别离的内容,从而表明思乡别离之情难以排遣。
(2)一般的诗总是先写景再抒情,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抒情,到最后再写景。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突出思乡之情,使全诗显得意境悲壮开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著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参考答案:(1)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⑴内容上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⑵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浑(皆,全)
①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②“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悽悽惜别之情。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号隋思的具体表现。自刘勰之后,意象得到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在古代诗词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审美意义。梧桐属落叶乔木,茎可高达16米,树皮青绿色、平滑,雌雄同株,常栽于庭院、井台,系观赏树木,古有井桐、金井梧桐之称,又称梧、梓、青梧、桐麻等。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梧桐是一种很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起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文人笔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象征意象。
一、梧桐的原型及比兴的审美象征意象
梧桐作为人们喜爱的树木,种植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它最早出现于《诗经·鄌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从这首诗中可见梧桐材质美好而高洁,是造琴的良好木材。桐琴音质清越而悲凉,“弦泛桐材响,杯澄糯酴醇”。古代的琴瑟是一个人高贵身份的象征,弹奏者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情怀。如李白《长相思》(其二)“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梧桐可以招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如北宋安徽铜陵人陈翥在其《桐谱·斜源第一》中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后代文人把梧桐这种象征义发扬光大,出现了许多名篇名句。如诸子百家中的《庄子·秋水》:“夫鸩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里的“鸩雏”是指凤凰一类的鸟,在《晋书》中也有记载,《苻坚载记下》云:“长安又谣日:‘凤凰凤凰止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及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数杜甫的一句名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自古以来,凤凰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唯一的栖身之地,可说是一种祥瑞树,能给主人带来幸福和好运。所以在古代人们大量种植梧桐,它们或被植于田地、庭院,或种于道路两旁。
爱情是古今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古人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观念的物化。常见的意象有:鸳鸯、凤凰、斑鸠、蝴蝶、红豆、梧桐等。当这些现实中的东西进入文学创作,融合了作者的人格情意和审美趣味后,它们带给读者的是无穷的审美想象和欣赏魅力。相传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两相偕老,同生共死。文人们便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寄予了它爱情的审美意蕴。遗憾的是梧桐常暗示著爱情的失落,如“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预示著飘零摇落的命运、中道分离的悲剧是必然的。贺铸《鹧鸪天》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痛悼爱妻的逝去。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蓋,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里梧桐作为连理枝的意象,象征着意中人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相伴相随,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形成连理枝、相思鸟。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点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的悽清氛围。后人多沿用“秋雨梧桐”来形容二人的爱情悲剧。如高明《咏别》中的“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常飘洒”。
二、与“秋”有关的梧桐复合审美意象
梧桐在秋天是最早落叶的。《广群芳谱·木谱六桐》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宋玉《九辩》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离披此梧木揪”之句。对于心情悲苦的人来说,肃杀的秋天,真是触目成愁。于是,“秋”、“梧桐”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作者往往不是借单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多种整体意象来显示的。诗词意象的组合,一般由情感的链条连线著、维系著,在创作过程中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成生命,必须有情趣事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3]。所以文人用情感链条将“梧桐”意象与其他意象结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它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为了铺叙景致,渲染秋色,梧桐往往与金井、风、雨、月、残照等一起营造一种悽清孤怨的意境。
(一)金井梧桐
中国人喜欢在水井边种梧桐树,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吉祥民俗观念。民间认为水井中有龙神,而梧桐树又可以招来凤凰,所以在水井边种梧桐树,是上有凤下有龙的民间龙凤吉祥民俗观念形式化呈现。
当肃杀的秋季来临时,水井边的梧桐落叶最早送来了讯息,所以文人在咏叹秋季时,“金井梧桐”是不可缺少的复合意象。陆龟蒙《井上桐》诗云:“美人伤别离,汲井长待晓。愁因辘轳转,惊起双栖鸟。独立傍银床,碧桐风嫋嫋。”写一闺怨女在碧绿的梧桐树下的水井边汲水,靠在井栏上若有所思。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云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的少女,在凄凉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在这些古诗词句中,“金井”这个意象是作为“梧桐”意象陪衬而出现的,但带给读者的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古井边的梧桐落叶是和人的悲凉、忧伤怅惘等特殊心境相契合的,所以文人们缘物托情,使金井梧桐也有了生命的灵性——会孤独、寂寞、愁苦。它通常传达的感情有:对秋的咏叹,秋夜怀人之情,失意文人的寂寞,孤独情怀。
(二)秋风梧桐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在对秋季景色的描写中,“风”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词不著一字言愁,却在飒飒西风烘染的氛围里自有一缕无言的愁情让人低徊不已。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纷纷飘落,只是一种客观的自然景象,但是一旦诗人将它写入诗里,就不是完全的客观物象,而给人带来一种寂寞萧瑟之感。
张抡《醉落魄·咏秋十首》:“火云方见奇峰簇。飒飒西风,惊堕井梧绿。”李清照《忆秦娥》:“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日客怀明于谦的诗意,古诗文网

春日客怀
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开花落醉梦中。
短发轻梳千缕白,衰颜借酒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瑟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这首诗写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当时作者以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山西巡抚。兵部侍郎是兵部尚书的副职,官级三品的朝廷高阶官员。可他并不高高在上,到任以后,立即到各处巡查,为老百姓兴利除害。例如他在河南巡查时,发现黄河堤防不固,他就组织群众修缮河堤,并设定亭长专职管理,避免了决堤的危害。他在巡视山西时,发现边镇军官私占土地,于是明令剥夺私田改为官府屯田,补充边防费用。其他还有赈救贫苦,安置流民,广修道路,植树凿井等等。他为官勤奋,廉洁奉公,没有私蓄,两袖清风。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他长年在外奔波,为国操劳,感慨时光易逝,忽忽老了,“离家自是寻常事”写实,“报国惭无尺寸功”是他自谦之词,实际上他在各任官位上政绩都是非常突出的,深受民众爱戴和当时著名大臣杨士奇等的赏识。最后两句意思是这两句是说,您别笑话我行装简陋,钱财不多,但我却留有顶天立地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确切表明他将永远坚持廉洁坚贞的高尚节操,实现他奋力报国的豪情壮志。读其诗如见其人,发人深思,令人景仰。

形容很有水平又很谦虚的诗句 关于谦虚内敛的古诗文

关于“玉”的古诗文

:nawomen./viewthread.php?tid=5176
看看这个怎么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