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友三简介 卫立煌简历.doc
卫立煌简历.doc
卫立煌简历篇一:安放在卫立煌身边的一颗 安放在卫立煌身边的一颗“冷棋” [摘要]卫立煌“通共”被国民党特务发觉了。 赵荣声,1915年生,安徽安庆人。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gcdzg,随即担任该校党支部宣传委员。1937年春,他与十几个同学一起奔赴延安,而接待他们的正是当年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黄华。 随后,他们又见到了dz、林伯渠、博古、陈赓、成仿吾、丁玲等人,还在md的窑洞里听了md讲述的抗战问题,后又聆听了md在延安积极分子大会上所作的“统一战线与抗战问题”的报告。 不久,抗战爆发,北平失守后中共党组织通知赵荣声向后方转移,赵荣声辗转至上海,本欲前往延安,但因囊中羞涩,只好先回老家去筹钱。在安庆,赵荣声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宣传抗日。安庆沦陷后,赵荣声又迁徙到汉口,在这里他得知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已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遂直奔山西的战时中心临汾。在那里,他找到了丁玲和彭雪枫,于是成为随军记者,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1938年1月31日,正逢农历春节,时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来给dz拜年,丁玲让赵荣声赴八路军总部去采访卫立煌。 赵荣声和卫立煌都是安徽人,不过,当时他们彼此互不相识,然而不久后有所变化。
原来采访结束后,赵荣声执笔写了一篇《西线上的一个盛会》,随即在《群众》周刊上刊出,这引起了卫立煌的注意。卫立煌向部下安徽同乡刘毓珩询问作者的情况,并感慨说:“为什么能干的青年都跑到八路军那边去了?” 他突发奇想,嘱咐刘想法把赵找来,让赵到自己的司令部当秘书。刘毓珩恰好与赵荣声相识,此前他曾任清华“救国会”主席,后来他奉命到国民党军队去做统战工作,此时他也明白卫的建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写信邀请赵荣声到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来工作。赵荣声没有收到信。然而,碰巧的是赵荣声在临汾偶尔遇到了刘毓珩,但拒绝了邀请。 中共党组织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立即找赵荣声谈话,强调开展统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劝说赵荣声接受这个邀请。接受了特殊任务后,赵荣声奉命到山西霍县(今霍州市) 的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报到,当了一名少校秘书。卫立煌十分高兴。此后,每逢战斗间隙,卫立煌便与赵荣声交谈。在赵荣声那里,卫立煌受到了许多思想上的影响。 卫立煌曾令赵荣声、刘毓珩等在西安成立“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战地工作团”。此后赵荣声又回到卫立煌身边。当时卫立煌所部与日军交战,卫的部队在韩侯岭遇挫,卫立煌打算把部队转移到中条山去,赵荣声却建议他走陕北这条路,顺路去延安参观,卫立煌同意了。
1938年4月17日,卫立煌的车队由延水关出发直奔延安,及至延安,延安老百姓敲锣打鼓来迎接他,卫立煌也高兴地会见了md等人。当时,md还设宴招待了卫立煌、郭寄峤等人。卫、郭又参观了抗大,卫立煌还特意去看了在山西前线受伤的bl。 不久,卫立煌从赵荣声那里获知陕北急缺抗战物资,在回到西安的次日,便下令拨发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以及180箱牛肉罐头。 赵荣声在卫立煌部活动,他的上级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赵时常向林请示和汇报,林要求赵应经常做卫立煌的思想工作,宣传中共的抗日民主主张,并鼓励卫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卫立煌通过与赵的接触,感到赵荣声是了解自己的,两人能够说知心的话。如此时间长了,两人无话不说。有一次,卫立煌突然提出:“我参加共产党好吗?怎么参加呢?”赵荣声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卫立煌让他去延安找dz,赵说还是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问林伯渠吧。 林伯渠的指示是:“回去告诉卫立煌,好好做一个革命的国民党员,做一个真正实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国民党员,这样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比参加共产党更大一些。” 不久,赵荣声收到一封署名“胡服”的信,约他到河南渑池晤谈,赵荣声遂赶赴渑池八路军兵站,原来“胡服”就是lq。
lq直言赵荣声争取卫立煌有功有失,所谓“失”,是说:“你的胆子不小,想挖蒋介石的墙脚。你知道不知道,这样做不但对党没有好处,反而有危险。”最后,lq指示赵荣声:“你只要能在卫立煌身边待下去就是成绩。有事我会派人来找你,你不需要知道我在哪里,不要到各地找党组织。” 果然,卫立煌“通共”被国民党特务发觉了。1938年底,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卫立煌解散了第二战区工作团。1939年1月,卫已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赵荣声继续跟随卫立煌,并被任命为洛阳长官部的机要室秘书。对此,卫立煌向赵解释说:“长期带你在身边,会引起别人闲话。现在让你到机要室,如果有什么事情,随时来找我。” 赵荣声在卫立煌身边活动,自然要以卫的亲信面目出现。1939年,他编写了《卫将军》一书,借以为卫立煌争做河南省主席造势,而“卫将军”这一历史典故,分明是指西汉大将卫青。卫立煌当上河南省主席之后,却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与新四军发生了摩擦,卫立煌两面为难,最后他还是将制造血案的祸首之一别廷芳教训了一顿。而此时的山西,由于阎锡山倒向顽固派,与共产党的摩擦反而闹得更大了。
在赵荣声的影响下,卫立煌坚持团结抗日,严格约束军队,使卫部不介入摩擦。1940年4月,卫立煌和dz再次会晤,双方签订了驻军防区的协议。说服郭寄峤和平解决兰州学潮问题抗战时期,国民党下令凡是国民党军队里的官兵须全部加入国民党,赵荣声遂请示组织,组织指示他便宜行事,即在被迫需要参加国民党的时候就参加。赵荣声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卫立煌指定为郭寄峤。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败后,卫立煌被撤掉河南省主席一职。此时顾及继续留在洛阳对卫没有好处,赵荣声便请假回到老望了闲居中的卫立煌。这年11月,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因这支部队有许多蒋介石心腹陈诚的人,为了避嫌,卫立煌没有带赵荣声。赵荣声回到燕京大学继续深造。 1946年秋,赵荣声大学毕业,听说卫立煌新婚不久且准备出洋,便到重庆看望卫立煌。见面之余,卫立煌让赵荣声谈谈对时局的看法,赵荣声对国内外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卫立煌的个人前途须与国内的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虽不能公开表示支持,但也要对它示以同情,等等。临别之际,卫立煌嘱咐赵荣声留在上海、南京一带,因为他确信自己不久就会回来,会有许多事要赵去做。 1947年10月,国共内战进入关键时刻,蒋介石催促在国外的卫立煌回国,让他去接替陈诚所担任的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帅职务。
迫于蒋的压力,卫立煌只得就任。此时,赵荣声已由安徽回到上海,他在南京时遇到了表兄张友鸾(《南京人报》报人),帮了几天忙,却遇到了叛徒袁晓轩。为了甩掉这个“尾巴”,赵又来到兰州,找到时任甘肃省主席的郭寄峤,郭安排他到西北日报社担任社长。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兰州学生发动了旨在反对内战的学潮。当时郭寄峤拟武装弹压,幸亏赵荣声从中周旋,向郭寄峤力陈利害关系,终于和平解决,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篇二: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卫立煌 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卫立煌 ?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md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 1938年,卫立煌访问延安时与md的合影。 卫立煌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md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而要解开这一谜团卫立煌简介,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剿共”遭遇“西安事变” 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于合肥,祖父两辈为贫农。1911年武昌起义,不满15岁的卫立煌应征新军。
大革命受挫后,他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后经民主革命人士介绍,赴上海加盟孙中山讨伐袁世凯队伍,成为孙中山的卫士。北伐战争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最年轻的“小营长”。 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多次与红军作战,“剿共”曾给他“荣誉”,也给他悔恨。1926年,卫立煌就任师长,但因未出生浙江且不属于黄埔系,难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蒋嫡系中的“杂牌”,二人由此芥蒂丛生。尽管战功显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并未获得实权高官。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再次充当“围剿”红军的工具。然而,“西安事变”枪响,让他们成了阶下囚。当时,卫立煌南京政府的随员家眷等四五十人,被囚禁在西京招待所。 卫立煌知道,自己“反共”闻名,必死无疑。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不计前嫌。对此,卫立煌感慨万端,从此走上人生新起点。 喜结中共高层 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个月后,更名为第18集团军,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面对复杂局面,将作战指挥权交给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名义“上司”。
1939年忻口战役后,卫立煌三次与ze聚会。新中国成立前夕,卫立煌逃往香港隐居。ze致信说:“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接到此信,卫立煌心领神会,很快成行。 抗战中,卫立煌还三会dz总司令,并与lq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md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md亲设午宴。席间,md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卫立煌将其与md等共产党人的合影视为至宝,此后长期带在身边,一直到在广州被蒋下令拘押时,才不得已销毁。 延安之行后,卫立煌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I! V; W1 q% Y3 h0 _然而,卫立煌这一切,均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告密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蒋派人调查,虽没确切证据,但终存疑虑,蒋对人说:“卫会打仗,不懂政治。” 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此时,ze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对卫立煌来说,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话。 欧美考察时密电中共 1943年秋,蒋介石请卫立煌到重庆,恢复其上将军衔,任命其为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大反攻。
卫立煌亲临前线勘察,其场景被美随军记者拍摄,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上,名声大噪。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再次被蒋闲置,蒋介石一心内战,出资让其留洋考察。行前,卫立煌安排旧部,为来日东山再起绸缪,另借出洋之机,通过海外亲戚与gcdzg联系。 1946年11月,卫立煌一行4人,由上海启程,经日本到美国。1947年春,卫立煌离美赴欧。始到英国,夫人韩权华便致信在法国的姨侄婿汪德昭。汪是中国留法进步学生领袖,与gcdzg有秘密联系。到巴黎后,卫密约汪德昭,一见面便开门见山,请其尽快与gcdzg联系。 卫、汪相见恨晚。卫立煌执笔写下致gcdzg的电报,主要内容是:我意尽快结束内战,决心站在人民一边,与“有关方面”合作,鉴于当前环境险恶,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云云。不久汪德昭转告卫立煌,电报已通过某国,转到“有关方面”,对方希望卫立煌选择时机,做有利于革命之事。 暗助辽沈之战 不出卫立煌所料,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卫立煌到沈阳,即收到汪德昭来自巴黎的密电———“前次在巴黎发出的电报,已到达目的地。对方有回信,谓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未起义,一直是历史之谜。
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兵不动,故意贻误战机。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将领消极避战。蒋介石还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此时,被困锦州之敌急盼沈阳救兵,而卫立煌始终按兵不动。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蒋介石名列榜首,卫立煌被列第13名。其实,中共此举颇费周章,意在对卫立煌保护,否则会加重卫立煌“通共”嫌疑。也正因如此,卫立煌才躲过杀身之祸,被蒋软禁南京。逃离魔掌后,取道上海,卫立煌乘英轮抵香港,此番险恶历程,成就其又一传奇。篇三:SMG档案2012 SMG档案2012 《档案》一直坚持记录历史、普及历史、保存历史的真实影像资料的方向。 《档案》围绕历史题材,重现真实故事,讲究悬念和情节,打造历史剧情类纪录片新天地。以构建悬念和故事,以情景再现的手法使纪录片的情节、节奏和表现更具可看性,更加引人入胜。 1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白崇禧身陷迷局 2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孙立人(上) 3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孙立人(下) 4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阎锡山 5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何应钦 6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杜聿明 7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胡宗南 8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胡宗南 9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陈诚(上) 10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陈诚(下) 11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岁月(一) 12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岁月(二) 13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岁月(三) 14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岁月(四) 15死亡密码之邓丽君猝死之谜 16给周总理开专机 17中日恢复邦交秘闻之总理点将 18中日恢复邦交秘闻之有终之美 19中日恢复邦交秘闻之意外来客 20中日恢复邦交秘闻之水到渠成 21梁思成 林徽因(一) 22梁思成 林徽因(二) 23梁思成 林徽因(三) 24梁思成 林徽因(四) 25梁思成 林徽因(五) 26梁思成 林徽因(六) 27梁思成 林徽因(七) 28梁思成 林徽因(八) 29死亡密码之斯大林之死(上) 30死亡密码之斯大林之死(下) 31死亡密码之列宁之死(上) 32死亡密码之列宁之死(下) 33死亡密码之贝利亚之死(上) 34死亡密码之贝利亚之死(下) 35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上) 3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 37蒋介石与史迪威(一) 38蒋介石与史迪威(二) 39蒋介石与史迪威(三)40md与贺子珍(上) 41md与贺子珍(下) 42王光美与lq(上) 43王光美与lq(下) 44dp与卓琳 45my与刘思齐 46解密1972(一) 47解密1972(二) 48解密1972(三) 49解密1972(四) 50解密1972(五) 51解密1972(六) 52致命武器之虎式坦克 53致命武器之水连珠 54致命武器之三八大盖兴亡记 55致命武器之日军冤家 迫击炮 56苏日二战交锋录(一) 57苏日二战交锋录(二) 58苏日二战交锋录(三) 59苏日二战交锋录(四) 60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韩复榘 61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虎将薛岳 62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虎将薛岳 63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阎锡山 64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冯玉祥(上) 65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冯玉祥(下) 66中原大战之各怀鬼胎 67中原大战之蒋桂战争 68中原大战之蒋冯交恶 69中原大战之阎冯联手 70中原大战之混战中原 71猎杀天眼之利剑出鞘 72猎杀天眼之幽灵出动 73猎杀天鹰之魔道竞技 74猎杀天鹰之天网恢恢 75猎杀天鹰之红旗擎天 761945日本投降内幕 77田中奏折探秘 78直击美军关岛大演习(上) 79直击美军关岛大演习(下) 80陈赓大将(一) 81陈赓大将(二) 82陈赓大将(三) 83陈赓大将(四)84越剧大家之袁雪芬 85越剧大家之尹桂芳 86太空 美苏争霸之回形针行动 87太空 美苏争霸之戴镣铐的航天大师 88太空 美苏争霸之第一颗卫星上天 89太空 美苏争霸之加加林飞入太空 90太空 美苏争霸之阿波罗登月 91死亡密码之张国荣自杀之谜(上) 92死亡密码之张国荣自杀之谜(下) 93死亡密码之翁美玲之死 94死亡密码之蒋介石之死(上) 95死亡密码之蒋介石之死(下) 96死亡密码之汤恩伯之死(上) 97死亡密码之汤恩伯之死(下) 98死亡密码之陈布雷自杀之谜(上) 99死亡密码之陈布雷自杀之谜(下) 100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始末(一) 101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始末(二) 102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始末(三) 103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始末(四) 104新中国外交之将军大使出征记(上) 105新中国外交之将军大使出征记(中) 106新中国外交之将军大使出征记(下) 107消失在1945 108击毙山本五十六 109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一) 110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二) 111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三) 112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四) 113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五) 114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六) 115国之大器(一) 116国之大器(二) 117国之大器(三) 118国之大器(四) 119国之大器(五) 120国之大器(六) 121杀机四伏的天空之一个兵种的诞生 122杀机四伏的天空之走向战场 123杀机四伏的天空之战区上空的眼睛 124杀机四伏的天空之逼近前沿 125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李宗仁(上) 126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李宗仁(下) 127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宋子文(上)128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之宋子文(下) 129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冷眼相对 130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投石问路 131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意外来客 132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破冰之旅 133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无声之战 134中美外交档案解密之抉择时刻 135谍战揭秘之阎宝航(上) 136谍战揭秘之阎宝航(下) 137谍战揭秘Ⅱ之戴手铐的大特务(上) 138谍战揭密Ⅱ之戴手铐的大特务(下) 139密令核导弹发射 140平型关大捷之临危出征 141平型关大捷之巧布神兵 142平型关大捷之围歼日军 143四渡赤水之鏖战鲁班场(上) 144四渡赤水之鏖战鲁班场(下) 145死亡密码之汪精卫之死(上) 146死亡密码之汪精卫之死(下) 147死亡密码之戴笠之死(上) 148死亡密码之戴笠之死(下) 149死亡密码之戴季陶之死(上) 150死亡密码之戴季陶之死(下) 151 CIA间谍覆灭记之谍战长白山 152 CIA间谍覆灭记之博弈的罪证 153 CIA间谍覆灭记之高原较量 154 CIA间谍覆灭记之重返台湾 155黄金大劫运之惊天大劫 156黄金大劫运之黄金悲歌 157黄金大劫运之剑拔弩张 158黄金大劫运之千里大迁徙 159总统信任危机(上) 160总统信任危机(下) 161目击危机系列之水门事件 162国共谈判 马歇尔调停之危机四伏 163国共谈判 马歇尔调停之最佳方案 164国共谈判 马歇尔调停之昙花一现 165国共谈判 马歇尔调停之重蹈覆辙 166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上) 167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下) 168司徒雷登离华真相之大使的抉择 169司徒雷登离华真相之尴尬的使命 170司徒雷登离华真相之无奈的结局 171中英香港问题之谈判始末(一)172中英香港问题之谈判始末(二) 173中英香港问题之谈判始末(三) 174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功夫天下 175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龙争虎斗 176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浪潮汹涌 177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江湖世界 178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现代枪战 179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笑声漫天 180有一种电影叫香港之上海情缘 181神舟征程(上) 182神舟征程(下) 183王八盒子兴衰记 184致命武器之传奇喀秋莎(上) 185致命武器之传奇喀秋莎(下) 186致命武器之超级空中堡垒 187致命武器之P-51战斗机 188珍宝岛T62坦克传奇之乌苏里江上的枪声 189珍宝岛T62坦克传奇之坦克争夺战 190珍宝岛T62坦克传奇之坦克谍战 191鱼雷舰击沉大兵舰(上) 192鱼雷舰击沉大兵舰(下) 193死亡密码之巴顿之死(上) 194死亡密码之巴顿之死(下) 195见证乒乓之国球崛起 196见证乒乓之球贯东西 197见证乒乓之去留之间 198金门之战之风卷残云 199金门之战之危机来临 200金门之战之喋血金门 201金门之战之博弈金门 202金门之战之炮击金门 203战场系列之1974西沙海战(上) 204战场系列之1974西沙海战(下) 205母亲在路上之王光美的故事(上) 206母亲在路上之王光美的故事(下) 207解码中山陵(一) 208解码中山陵(二) 209解码中山陵(三) 210解码中山陵(四) 211越狱(上) 212越狱(下) 213日军侵华将领实录之松井石根 214日军侵华将领实录之东条英机 215日本侵华将领实录之冈村宁次篇四:国军抗日十大名将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有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第74军军长王耀武。

日军侵华期间,他们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刚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让后人膜拜。 1张自忠 2李宗仁 张自忠将军 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1](同时也是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日本军队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但蒋介石通过各种渠道将张自忠迁葬重庆,在码头迎接张自忠将军时,十余万百姓啜泣流泪,蒋介石抚棺大恸。从此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就摆上了张将军的遗像,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1李宗仁将军 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
台儿庄战役后,李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 米,他们师团长就只能剖腹了;如果不是日军的强力空袭和大量的物资甚至军官的空投,使国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106师团肯定得被全歼。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5]。主政湖南期间,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和抗战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力图使湖南人民安居、安业、安心,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食、足兵、足智。并依此实施所谓“六政”建设。 7傅作义编辑 8戴安澜编辑 傅作义将军 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19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军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 戴安澜将军 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远征军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3 9张灵甫编辑 10王耀武编辑 张灵甫将军 第74军58师长。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将军 第74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4篇五:bl和粟裕:谁打掉的黄埔系将领多? bl和粟裕:谁打掉的黄埔系将领多? 2013年12月02日11:44新浪历史作者:张雄文粟裕和bl,在军事上堪称一时瑜亮 bl在军校期间显著弱点:体质虚弱最怕野营拉练和早典bl在军校期间,因文化基础较好,人也勤奋,各科成绩考评均为“优良”。
他性格沉静多思,喜欢研究战术,不好演讲、集会等抛头露面的“风头”,因此也深受军事教官赏识。 但对军事院校的学生而言,bl有一个显著的弱点,体质虚弱,最怕野营拉练和早典。一次早典跑步时,他还因体力不支摔倒在地,令整齐的队列乱作一团,受到教育长邓演达的批评。 bl后来成名后,许多附会的传说风起。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便在他的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说:“林在著名的广州黄埔军校受训期间,也曾是蒋介石和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勃留赫尔(加伦将军)的宠儿。”还有文章说,bl军校时期便被称为“军校之鹰”。蒋介石在辽沈决战前的会议上,感慨说:“……这个人就是bl。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至于渲染军校时期蒋介石如何拉拢bl,甚至当时便认为bl是“当代韩信”的《黄埔恩怨》等书籍更近乎小说家言,缺乏严肃的证据,多半凭空想象而已。 实际上,1925年7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并且从组织上与黄埔军校分开,兼任军长的蒋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军队上。直至1926年 1月15日,他才辞去第一军军长职,由何应钦接任,自己打算“专力于军校事业,一心办学,训练党员,养成干部革命人才”。
但蒋介石也并未如同对待黄埔一期一样,专注于“军校事业”,所以他后来承认:只有“第一期学生可说由我亲自指导出来的多”。黄埔一期仅有400余人,而黄埔四期学生毕业者即有2314人。蒋介石已不可能如黄埔一期一样,一一找学生谈话进行感情拉拢。蒋介石对bl毫无留用之意 另一方面,“将帅必起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名将的成就建立在出真知的战斗实践上,而绝不是课堂上一两句精彩发言或者赵括式的纸上高分。黄埔军校仅仅是一种军事入门的速成教育,时间短,又以政治教育为主,bl难以骤然掌握军事谋略的精髓。他的军事才干与粟裕一样,是红军十年不断征战积累、思索的结晶。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加伦即便与bl相见,也不可能因只言片语,将面相文弱又无战争经历的bl视为宠儿,更不会无端称一位18岁的白面书生为“当代韩信”或“军校之鹰”。而且辽沈战役前,中共黄埔学生将领以少胜多,擅长大歼灭战,表现最出色的还是被蒋介石悬赏10万银元的徐向前,蒋介石如果真有夸奖,也只会称徐向前为“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同期bl的赏格为8万银元)。 进入黄埔之前,bl已经是共青团员。进入军校后,在堂兄林育英、林育南的好友恽代英影响下,他又很快加入了中共组织,毕业后也顺理成章被分配到中共第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军25师73团,即原叶挺独立团任排长。
蒋介石也知道中共组织的纪律很严格,不可能因为自己一两句许诺拉拢一个党员。否则,当初他早已将最为赏识的中共党人ze、蒋先云、陈赓拉过去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的话,蒋介石也早就应该这样检讨了。 如果蒋介石有心于bl,至少应该将bl分配到第一军第一师这一正宗的嫡系部队,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感化这位“当代韩信”为己所用。但事实上bl很轻易地去了叶挺独立团,蒋介石毫无留用之意。聂荣臻回忆在校时的bl:学习较平庸政治不活跃 再者,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特定的环境。bl能够在红军脱颖而出,又在东北统率数十万大军与黄埔师兄、教官杜聿明、陈诚等人角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共组织对军队战斗力影响、群众思想教育以及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的结果,离开这一环境,让bl与杜聿明或陈诚换位,那么胜利者必将是杜聿明、陈诚而非bl。深知中共有“总体战”优势的蒋介石,不可能童话般地后悔错过一个bl,使自己失去了一座江山。 因此,所有的传言如同后来“斯大林愿意以15个将军换bl”的笑谈(不知这15个苏联国籍的将军到中国有何用处?)一样,都是“英雄情结”的好事者,从bl后来的战绩与名气往前推测,以讹传讹的结果。
正如中国古代开国皇帝诸如赵匡胤等人,多有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的异相传闻,虽记于正史,却十分荒诞。比较接近历史的记录当属同为黄埔四期同学的国民党将领文强的回忆。他说:“黄埔军校时期的bl,尽管已是共产党员,却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的个性是不大说话,也不开玩笑,无论上课、还是训练,给人的感觉是有头脑,心思深,学习比较认真,也肯动脑筋。” 时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的聂荣臻后来的回忆也是一个佐证。作为见证人和知情人,他于1984年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自己的印象:我认识bl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学习上比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 因为过于久远,文强与聂荣臻的回忆或许有一些出入,但军校时期的bl绝不会已“红”至“当代韩信”、“军校之鹰”、蒋介石“宠儿”的地步,否则文强不会不提及,而聂荣臻也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印象。 md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bl上门安慰送上200块银元三个月后,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马失前蹄,不幸殉职。md便提议bl继任团长,使其成为仅有的四个团之一又是绝对主力团的一把手。 此前,md就有过bl担任这一职务的提议,因为dz的有异议,认为28团是主力团,团长必须是得力的人,最后只好折中,由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
md没有看走眼。8个月后的红四军七大前后,他与dz、刘安恭等人围绕建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赌气提出请辞前委书记。 bl表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主动。他不但在多次会上言辞激烈,明确支持md,还给md写信,说dz“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 他甚至找到md,当面恳切地说:“你今天提出的你个人要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成”卫立煌简介,“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该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 md对bl这一支持的举动不能不印象深刻。 不久,在红四军七大上,md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bl不但上门安慰,还凑了200块银元送给他。 md后来多次说:“有几次,遭到内部同志不谅解,把我赶出红军。当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在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