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日韩三国,因为受到儒家的思想,在文化里具有很顽固的等级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有不同等级的敬语和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描述。
下面是举例,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日语中的敬语超级多,不同的身份都不一样,而且很严格,不容乱来。

举例说明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词语不一定表示概念,但概念一定需要词语来表示。
2、 句子不一定表示判断,但判断一定需要句子来表示。
3、句群不一定表示推理,但推理一定需要句群来表示。
形式是可变的,但内容不变。例如,同一个概念可以用汉语表示,也可以用外语表示。“水果"和”fruit“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但都表示同一个概念,它们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一类含有水分的可以生吃的果实“。
营销与文化的关系(举例说明)
看你说哪种。简单说,
若是营销与人类生活的文化,那中间便连带着消费者。消费者行为受文化影响而影响到营销。比如种族文化,美国的黑人和白人,黑人购买衣物、个人用品家俱、香水较多,白人则注重食品和娱乐,根据不同种族开发不同商品市场,自然对营销产生影响。还有民族文化,年龄文化,性别文化等等都很好理解。
另外一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做得好,自然营销就会更成功。比如企业的物质层(企业打广告、优质技术),行为层(与外界的人际关系),精神层(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等)。成正比关系,文化越好越周到,营销就越棒。
举例说明中日文化的关系?
日本文化出自中国,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中日之间的交往在唐朝时期已经开始了.比如日本现在还保留了很多汉字都是古汉语的意思.日本也和中国一样信封佛教,都是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很多大公司的老板都学习<论语>等.
所以中日的文化是一脉相连的.
举例说明语言如何反映民族文化?
关于语言和民俗的关系,温端改先生认为:"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与这种民俗相联络的词语。而民俗的形成和推行却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络的独特词语。"上元赏花灯,中秋吃月饼。"上元节现称元宵节(中国古时候把正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叫中元,十一月十五叫下元。闽南地区仍保留上元节的说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西汉汉文帝登基于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西汉尚无放灯习俗。东汉汉明帝始有元宵放灯之习。有赏花灯、包铰子、闹年鼓、猜灯谜、舞龙舞狮等,热闹非凡。宋代始有吃元宵习俗。即吃汤圆,以汤圆的形、音象征团圆。元宵之夜,庙宇里挂满花灯,有的妇女去添灯(即添油),"灯"与"丁"同音〔"丁"指成年男子,此指儿子),"添灯"谐音成了 '添丁',《腾山志〉记载:"元宵女子已嫁未生男孩,母家送以各式的灯,谓之'添丁'"。厦门,漳州一带还有一种节日的风味小吃叫"蠔仔兜"(海蛎拌地瓜粉煮线面〉,并产生与其风俗相联络的谤语"蠔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面线"指线面〉,寓有吉祥如意的愿望。一家人一年一度欢聚,元宵后即各奔前程,希望新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髙气爽,明月当空,格外明媚,故有赏月、祭月、吃月饼习俗。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尝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趣味无穷。移居台湾的闽南人,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烧香、祭月、赏月、演戏酬谢外,更期望骨肉能于此时团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明扫墓,重九登高"等都反映中国传统习俗。清明节扫墓起源很早,自汉以后,墓祭与庙祭并重,一般老百姓墓祭重于庙祭,因他们的祖先不一定有庙。妇女常利用清明扫墓机会邀亲友同行,他们淡妆素服,三五成群,随柳傍花,男女不避。祭完后摘柳枝,谓之插青。海音诗第三十五首有云:"清明时节雨初晞,楮陌纷纷化蝶飞;刚是重关斜阳后, 云发无数插青归。""端午插艾",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亦称天中节,民间传统节日。《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 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端五吃棕子、赛龙舟,一说与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见黜,投水自尽,人们乃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纪念他。另方面自古至今,特别是农村,每到端午要在门窗上悬艾、菖蒲或有绿叶的榕枝,这是取艾形似虎, 蒲形似剑,榕寓庇廕,藉以压魈避邪。据说,这不是迷信,而是利用艾芳香的药物驱毒,达到除病的目的。民间有对联为证: "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除邪保平安。"
闽南谚语"要困着六月天光,要食著二九下昏"(要睡得六月天亮,要吃得除夕晚上)^。除夕晚上吃年饭,"围炉"是中国传统习俗,是一年一度的合家团聚,哪怕再穷的人家也得想方设法煮上十道八道菜来庆贺一番。北方人大多吃饺子,意为"更岁交子"〔"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吃鱼不能吃光,表示年年有^余"。各地的风俗不同,有些地方还搭配副食品,以讨吉利,如吃枣,表示春来早,年年好;吃桔子表示吉利、如意;吃豆腐表示全家福;吃年糕,表示年年高;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等。又闽西客家地区,即连城、上杭一带,有一个独特的婚俗, 即在婚庆宴席上,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将盛着花生、桂圆、瓜子、红枣、豆子之类的"百子盒"开启,散发给小孩子们,这不仅为酒席加插曲、添乐趣,而且也蕴涵着人们期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文化心理。闽南谚语:"人未到,缘先到"跟闽南婚俗关系密切,结婚那天,新娘一踏上夫家的门口,就把一包母亲为她准备的"铅片"开启,然后轻轻地撒进去,并且口中还须不停地念著:"人未到,缘先到。""缘"指缘份,闽南话"铅"与"缘"同音读!24],小小的圆铅片便是大大的一份情缘了。
各地的民间习俗都可以从特别词语和谚语中反映出来,谚语所隐含的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地方性特点。民俗消失,谚语、独特方言词语因不用也会随之消^,但它可以为考证消亡了的民俗文化提供线索。
举例说明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语素可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单音节语素如“大”、“人”、“很”、“啊”等。多音节语素如“骆驼”、“干部”、“扑通”、“巧克力”、“歇斯底里”、“布林什维克”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的单位。一个汉字记录著一个音节。
因此,凡是单音节语素都是由一个汉字来表示。这时,语素和字是一致的。如上文提到的“大”、“人”、“很”、“啊”。多音节语素因为它每一个音节都需要一个字来表示,所以语素和字不一致,语素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表示。如“骆驼”、“干部”、“扑通”、“巧克力”、“歇斯底里”、“布林什维克”等。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结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环境富裕解放影印机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约定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络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络。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络,不可论证,不可解释。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络,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个特点与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认识,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表现: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络,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络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络。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络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络,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检视,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络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络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络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是指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每个人都得接受,绝不能随意更改。
表现:整理词语,推广普通话,制定有关法规等。
语言学纲要: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2、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3、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
4、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
5、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又称线性序列关系.组合关系也就是结构关系,有相同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构成的类,就是结构类,如通常所说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就是组合关系也是结构关系;组合关系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普遍存在,如语义系统中,施事、动作、受事等就是语义上的组合关系;词语之间的组合是有规则的,较小语言单位只有按一定规则组合才能构成较大的语言单位,才能构成组合关系;语单位之间的组合是有层次性的,词语组合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线性的,但是成分与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通常却并不是单层的链条式关系,而是立体的层次关系.
聚合关系: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一般能互相替换,不过说能互相替换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能互相替换,而只是说在某种场合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构成某种聚合类,即功能类.但聚合类有不同的层次,较大的聚合类又可以分成若干较小的聚合类,不同的较小聚合类之间,聚合关系有同有异;聚合关系也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子系统,如汉 语音节中的声母之间都笭范蒂既郦焕垫唯叮沥有聚合关系.
举例说明文化的定义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著及调节著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著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络,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物件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执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执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装置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