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的区别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余有不同于以上诸位前辈的看法,余以为:道始佛终,儒为中庸!以秩序为若,道家创造,儒家完善,佛家遵守,故三家不同!三家各为秩序而同为秩序是为相同!道教之青帮尊妙真道而异全真道是为爱护华夏,儒教之洪门尊孟儒而异孔儒是为维护华夏,佛教之白莲社尊弥陀佛而异如来佛是为守护华夏。三教各有手段是不同,共为华夏是相同!道家分阴阳,阳道显宗全真,阴道隐宗妙真。儒家有阴阳,阳儒显宗孔儒,阴儒隐宗孟儒。佛家存阴阳,阳禅显宗如来佛,阴禅隐宗弥陀佛。道教之反乃上善若水阳奉阴为,儒教之反乃循循善诱后发先至,佛教之反乃物极必反以身作则。此反为不反而反,是为同而不同!三教一家,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心为何物,乃为华夏。三教一家,共谋华夏!谋为生存,是为生命,谋为生命,是为一家!以上乃余一己私言,望诸位前辈见谅!
相同:都是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的教派。
不同:儒:中国孔子为创立,人间道,讲怎么做人、立业。
道:相传中国老子创立,天道,注重修炼,如何长生不老、逍遥天地。
佛:印度释迦牟尼创立,]在中国发扬光大,超越人天法的成佛之道。
估妄言之,仅供参考。
一.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1.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2.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6.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7.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二.佛、道、儒三家的联系
佛、道、儒"三教合一",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心为何物,乃为华夏。三教一家,共谋华夏!"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佛、道、儒三家有共同点,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
<1>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2>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3>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论述《佛道儒》三家有何区别 2000字
朋友,你这就问得比较过分了,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单是这个问题90%以上的人都回答不了,还要2000字,也没有一点奖励什么的。算了,咱们直接切入主题
儒道释本质并无区别,实为一体三用。
说说三者的目标以及修行方法,自然明朗。
先说目标:
儒家的目标为成圣贤、道家求长生、佛教了生死。
当你在以了生死为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圣贤只是一个阶段。
道家求长生,而真正的长生唯有跳脱出六道轮回,否则即使飞升至天界,也会再入轮回。
所以本质上佛家和道家目标是相同的。
而在修行方向上,佛家是以修心为主,不执着肉身,道家却是通过修身来达致影响心的目的。
在未达到涅槃之前,身心是交互影响的,心改变了,会影响身,身体强壮了,心也会改变。
修行之道在于法、练、悟、行。
儒家注重行。以行入道。孔圣人讲行,行而后有悟,悟之后再练,之后明法,明了自然的法则。此乃由脑入心的修行次第,做到极致后便可成就圣贤,出离世间。
佛教修行有四念处之法,持之以恒的修行,即使不入世间,也可解脱。
但佛家修行人有出家众与在家众,出家众就四念处之法,持之以恒的修持,不如世间也可解脱。但在家人不同,还得入那红尘欲海,入得世间就得被世间的因果所牵连。修行之法依旧是四念处之法,但起居作息之间,还得践行世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皆因儒家所讲的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一个人如果正确的修持自己的心念,那在行为层面上,就会如儒家般明礼仪、知廉耻。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在家的佛教徒,只要在按照自然的法则来过生活,那他也就属于儒家的门徒。
或者换个说法,任何一个正确践行佛法或儒家思想的人,皆是自然法则的忠实信徒。
道:道家之法在修身,淬炼肉身,去除体内之阴气,而这个阴气在佛家来讲叫做业。
在不断去除阴气后 ,心性会逐渐改变,换句话讲,修身其实还是为了修心,只不过入手的方法不同罢了。
说到底就三点
先入儒家,了解人与他人的关系;
再入道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入佛家,了解人与自己本性的关系。
望采纳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联系
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尤其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至医学和民俗学等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性格与最高成就。
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教,哪个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首先,佛教是舶来品,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原,不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其次,个人觉得,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和而不同”,个人更偏向道家思想!
佛学与儒学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作佛,因果循环
道教讲的是清静无为,修身养性
佛学与儒学的比较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但在统一的文化形态背后又有各自独立的存在方式,而且相互间存在分歧。其中,将佛学与儒学进行比较研究较有深意,对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启迪。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是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迅速传播。然而随着佛教的兴盛,佛学思想中丰富系统的教义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必然与占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发生冲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的本源的提示。
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讲“十二因缘”,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无名”、“行”等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的。这一因缘链条因果相生决定着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不断流转的过程,人生是轮回转生、业报轮回的过程;而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人生思考与安顿生命的意义来面对,他们对宇宙本体和形上道体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生死大事做了较多的思考。在由此形成的死亡观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气之聚散),不存在灵魂不死之说。生死不可避免,不需逃避,重要的是以虔诚的道德生命来坦然面对,他们肯定了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的生死课题探究的意义。
二、对人生观的不同诠释。
佛教的宗旨在于普度众生,使一切众生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得到永恒的寂静。佛教认为人世为苦海,人应脱离尘世,跳出苦海,宣扬一种“出世”观;而儒家则强调“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他认为人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持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儒学积极投身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一生都在为追求自己理想价值而努力。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了一代人的笃行精神。
三、对伦理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宣传的教义上不同。佛教在在认识论上是虚无的,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佛教吹奉“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同时,他们主张“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只讲生死轮回,不讲“忠、孝”;而儒家却提倡纲常伦理,把不讲忠孝视为大逆不道。其次,在修养心性的方式途径上不同。佛教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通过这六种方式进行修行;而儒家讲“五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过五种方式来修身养性。
四、对育人的理解。
佛教所主张的人应艰苦修行。首先,通过“八正道”的方法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寂静。其次,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这里佛教用佛性代替人性成佛的目标;而儒家重视教育的普及性思想,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与必要性。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教育是启发人们“仁之端”的必要过程与手段,而且必须贯彻教育在先、惩罚在后的原则,“不教而诛谓之虐”,是儒家极力反对的。
五、结语
佛学与儒学在对人生与育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我们应正确区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当今时代,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加以弘扬,力求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谢龙先生说:“哲学的创新更是通过比较实现的。反思是创新的前提与准备,创新是反思的目的和结果。”所以,通过以儒学、佛学为两个不同的参照系,进行两者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对两者进行反思、创新与超越,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
佛道儒三家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佛:万法皆空!
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为什么呢?
因为佛家认为大千世界都是由众生业力所造,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变化的。故而佛家提倡:看破,放下。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而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讲究以阴治阳,所以提倡“无为而治”,如《道德经》里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儒家在中国最兴盛,高手很多,就不班门弄斧了!总而言之因该是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为什么我说仁礼安邦呢?孔子说过,如果一生用一个字来修持的话是“恕”,这说明孔子很看重宽恕,这不就是仁吗?“礼尚往来”,这个是的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思想当然也要概括进来。
儒佛道三家学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儒以修己为体 用于治人
道以修静为体 以柔为用
佛以修寂为体 以慈为用
佛道儒三教,那个“业位”是什么
是否有上下文,没有听说过“业位”这个词,更不要说把它与佛道儒联系起来了。
你问的如果是佛教术语“业”和“业力”的话,那肯定有许多人会回答你的问题的。
“业”就是“作业”的“作”的意思,指一个人的思想(内心的动作)、语言(口的动作)和行为(身体的动作),佛教里称它为“身口意三业”,因为这些动作会对其他的人或者事物产生影响力(佛教里面叫“业力”),而相应会带来反作用力(佛教里称这种反作用力为“业报”)。所以,“业”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原因,佛教又称其为“业因”,而其反作用力是结果,所以佛教里又叫“果报”。宇宙间的因果链是相当复杂的,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那是真实不虚的,就跟你对着山谷大叫,骂人,回来的就是骂人的声音。成语中“出乎尔者,反乎尔也”,本义就是从你那里出来的,一定回到你那里去,就说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