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容闳学校2020教师招聘 珠海容闳学校
珠海容闳学校

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容闳故居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
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澳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
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其后只有 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唐才常简介,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容闳的耶鲁大学毕业照片
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唐才常简介,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
同治二年(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
1865年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
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1872年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1872年—1881年)。光绪元年(1875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1875年,容闳与当地一位名医的女儿,玛丽•凯劳格 (Mary L. Kellogg) 结婚。婚后,容闳夫妇共育有二子,长子名叫马礼逊(Morrison Brown Yung),次子名叫巴特莱特(Bartlett Yung,容觐槐)。这两个儿子后来皆回到中国定居,并在中国娶妻生活。马礼逊于1934年死于北京,巴特莱特在上海生活直到1942年。
容闳的妻子 玛丽·凯劳格 (Mary L. Kellogg)
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容闳一直侨居在美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
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
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晚年的容闳先生
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21日,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终年84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依然是祖国的繁荣富强,还劝身边两个孩子回到中国去。
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评价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