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二历史期末总结反思 高二历史上学期知识总结急需

火烧 2022-05-01 11:29:34 1058
高二历史上学期知识总结急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

高二历史上学期知识总结急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含义: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代表: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

4、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高二历史期末总结反思 高二历史上学期知识总结急需

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

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

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逍遥游》等

3、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对绝对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

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生平:汉代儒家代表。

以《天人三策》受武帝重用,著有《春秋繁露》。

(2)新儒学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新儒学特点:①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②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4)思想主张:

①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

◎ 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作用: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②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 天子无道,上天会降灾于他。

作用:神化并加强了君权。

③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

◎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个人品德。

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5)目的:适应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①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②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6)新儒学的实质:外儒内法,维护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文化专制。

2、汉武帝尊儒

(1)原因

① 汉武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②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③ 根本原因: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2)措施

①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② 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作用:

◎ 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 使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③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① 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④ 儒学独尊,不利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两宋: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1)“理”: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2)“理”:用“天人一理”的表达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2、理学代表

代表

生 平

思 想

观 点

程颢

北宋儒学家。

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④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程颐

北宋儒学家。

朱熹

南宋儒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

(1)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2)深化“格物致知”: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理学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二、宋明: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

◆“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

◆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

(1)历史背景:

①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 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2)生平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形成“陆王心学”。

(3)主要观点:

观 点

概 况

备 注

心即理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②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认识论

致良知

①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私欲侵蚀。

②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去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传播概况: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5、影响:

——形成“心学”,完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点:在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

实质:是主观唯物主义,强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反映出理学已走向极端。

三、知识总结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

(1)相同:

① 都属于理学范畴。

②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③ 都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④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不同:

① 哲学角度: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 道德角度:程朱理学主张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陆王心学主张以人的“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2、宋明理学的评价

(1)理学是宋明儒学的主流,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理学重视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理学家们借鉴佛、道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经过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1、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实力增强。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统治黑暗。

(4)程朱理学鼓吹神圣不侵犯的理学经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子权威。

① 指出孔子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 认为是非标准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思想。

①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 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3、李贽思想的评价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2)李贽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主要观点:

(1)政治方面: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方面: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①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②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经济方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基本评价:

(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1、主要观点:

(1)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① 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

2、基本评价:

(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夫之:唯物思想

1、主要观点:

(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①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

(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

(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

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思想总评: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 思辩: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

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试说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人文主义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1、智者学派:①研究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他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②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他的思想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③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但又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2、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1)苏格拉底: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B“美德即知识”;C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代表 重要主张

普罗泰格拉 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柏拉图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相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不同——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教育。

对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认识——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4.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5.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同——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异——目标上,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试说明》——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文艺复兴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4、成就:

文学三杰 主要作品 人文主义体现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5、评价: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

②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⑤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

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3、意义: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A、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 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B、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第7课 启蒙运动

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代表著作

高潮时期 法国 伏尔泰 A抨击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D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应是理性体现。

《论法的精神》

卢梭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社会契约论》

扩展时期 德意志 康德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但要自律,不能妨碍他人且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点:①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 ②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倡导建立更加 “ 理性”、“人性”化的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的重要意义: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