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秋月译文翻译赏析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火烧 2022-06-30 22:57:04 1037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 翻译 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中秋月二首·其二 [作者] 李峤 [朝代] 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标签: 中秋节 月亮 诗 节日 景色 《中秋月二首·其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中秋月二首·其二

[作者] 李峤   [朝代] 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标签: 中秋节 月亮 诗 节日 景色

《中秋月二首·其二》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中秋月译文翻译赏析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像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月二首·其二》作者李峤简介

李峤,男,生卒:(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新唐书《李峤传》解析: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早孤,事母孝。为儿时,梦人遗双笔 ,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

李峤的其它作品

○ 风

○ 书

○ 羊

○ 海

○ 李峤更多作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