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东部十省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

火烧 2022-02-03 07:00:01 1053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中部:内蒙古,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

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中部:内蒙古,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贵州。

中国中东部地区可以分为中国东部和中国中部地区:
1、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东缘,太平洋西岸,幷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东部、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总称。
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大陆的大都会都位于中国东部。
2、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截至2016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7亿人,生产总值约15.9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33万元。
与中部地区相邻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重庆、陕西、内蒙古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自北向南顺时针排序)。

请问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里?

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截至2016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7亿人,生产总值约15.9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33万元。
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中东部包括哪些城市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
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所以
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中部:内蒙古,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贵州。

河北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个市

衡水、保定东部、沧州部、廊坊、唐山南部、秦皇岛

中东部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包括哪些省

中东部大部地区包括: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北地区东部包括: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东部。

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 中部东部西部地区差距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东部地区揹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东部地区包括

广西不属于东部地区,可以算是沿海地区的。
中国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恩 ,对了 ,应该还算上台湾才对。

东部十省 中国中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省份

请教中东部地区的中国人?!

五代时期,冯道历任四朝宰相,在国家临危之际,背叛旧主,投靠新朝,以保住官位,为此,在他70岁寿诞之期,有人暗中写了一联贴在他家大门口:”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梯忠信礼仪廉”,给予补情鞭挞.谁知道此联隐去了什么?暗含何意?
答: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八」,意王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这就是隐语文化!
下面祥详解:
[隐语]也叫“隐”,古字为“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
别生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密言一般只是对方才能理解的语言,它本是隐语最基本形式。用于国事最早记载的是则叫“麦曲河鱼”的故事。测智相当于现代的谜语竟猜。要把“以此喻彼”的本意猜来,这需要一定的智力。春秋时就有列国间利用隐语要对方来猜射而测试这个国家君臣们的智慧的例子。“秦客廋辞”就是有名的一例。廋辞是当时隐语的另一称谓。谲谏就是臣子用隐晦的语言向君主进谏自己的意见,是春秋战国一段时间内隐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最早要数《史记·楚世家》所载“大鸟止阜 ”的故事。
隐语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
1、隐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口语。密语当然是语言,测智也是口头出题,谲谏更不能是书面的,因为要随机应变。
2、无论密语、测智和谲谏都是特定的人为物件,因人设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人。此隐就不能成立。
3、不论是以物喻意,或以情说理,专人专事,内容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时过境迁,此隐便自然消失。
[廋辞]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廋,是隐藏,藏匿的意思。廋辞,即隐其含义于言辞之中。廋辞也叫廋语,是一种用替代的方式构成的暗示语。这种替代的方式有的是摹状,有的是一种婉曲的说法,有的则是利用拆字法。夏、商、周时,这种讽刺性的廋辞多流行于官宦与文人之间,作为一讥诮消遣的游戏而盛行一时。“廋辞”一词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三国时韦昭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
附:中英文化中爱情隐喻比较
摘要
本文采集了中英文有关爱情的隐喻,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文章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因此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
关键词:隐喻;隐喻概念;认知。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act nature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on through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 metaphor, as the tool for human cognition, is deeply embedd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context-dependent.
Key words: metaphor, 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cognition.
I.引言
早在人们开始研究语言的那一刻起,隐喻的本质问题就一直困扰著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直至最近数十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意义.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隐语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也就是说常规语言不包括隐喻.这些传统隐喻理论受到现代隐喻研究的强有力的挑战: 隐喻是"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对映". (I.A.Richards,1994.)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被重新定义为"隐喻表达",它是跨语义场对映的表层实现方式.如今隐喻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也是人类思维现象,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1)曾经整理出大量语言例项来证明,隐语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概念,借此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的.
II.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品均没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Richards,1992.)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人类已知的熟悉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1) 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英语的这一表达强调的是两人一起奋斗的决心.汉语也有相识的表达:
(2)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张爱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暗示著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著逝去的爱情,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3) Look how far we've e.
(4) 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
(5) We're at a crossroad.
(6)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7)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8)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9)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
(10)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
(11)情长路更长
(12)情路艰辛
(13)坠入爱河
(14)分道扬镳
(15)牵手
上述例子大部分都来自于日常语言,这说明传统修辞中将隐喻排除于日常语言之外是不对的.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但在这些隐喻表达的深层结构中是否存著总的原则,用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中西语言有差异,但其思维的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方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对映。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n),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标领域(爱情)的对映。在这一对映系统中,各中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条理:
爱人对应旅行者。
爱情对应旅行工具。
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
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

人们在思想概念系统深处用这些对应关系把关于爱情的知识与关于旅行的知识联络起来。作为已知的常用的知识,旅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爱情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5)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方式。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充套件其认知概念系统。
III.中文有关爱情的特色表达
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方式。古诗词中就有大量的例子:
(16)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17)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燕赵多佳人〉〉古诗歌)
(18)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这些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开这些明晰的爱情隐喻之外,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
(19)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四首》汉 苏武)
(20) 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西厢记》 元 王实甫)
(21)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宋弘传》)
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讲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秦晋之好"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结盟修好的典故。"糟糠"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汉语言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隐语概念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
IV.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尤其是中文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则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对隐喻的理解又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栽培他的文化背景。
参考书目:
1.柬定芳,1995,〈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研究〉〉,第2期。
2.柬定芳,1998,〈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第6期。
3.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第1期。
4.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5.李子光,1992,〈〈中外文学名作爱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袁林、沈同衡,1981,〈〈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
7.Lakoff.C.&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Lakoff.C.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Black.M.1979.More about Metaphor,Ortony(ed) Press.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