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火烧 2022-01-11 22:41:47 105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

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

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

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

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

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md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