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冬的早晨时常有雾V4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卞的饱和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假如在4℃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7.36克水汽,这时,多余的1克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 |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1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
![]() |
我们常见的雾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因此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所以,秋冬的早晨常常有雾。
既然雾多半是在夜间无云风小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当第二天白天太阳一出,地面温度升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大时,浓雾就会逐渐变薄,直至消散。所以有“十雾九晴”的说法。
- 上一篇
在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有“四月八,黑霜杀”的说法
在西北髙原的青海、甘肃等地,因海拔高,天气冷,农作物生长季节短,所以最怕霜冻,尤其是春季的晚霜冻。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和冬季,如果天气冷到0℃以下,近地面层的水汽就会在地面、草木或庄稼上凝结成霜,这种霜是白色的,所以叫白霜。可是在西北地区,由于春季一向少雨
- 下一篇
为什么说“雾不散就是雨”!
雾是人们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说起它,都有这样的印象:一般都是晚上生成,清晨以后渐渐消失。但有的时候,人们也见到了这样的雾,晚上生成了,白天并不消散,并下起雨来了。 为什么雾不散就有可能下雨呢? 白天不散的雾,大多是与锋面过境有关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