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大饥荒 安徽的饥荒历史
安徽的饥荒历史
安徽自历史上到现在发生的大灾难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是年3-6月,海河水系的赵王河、潴龙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西辽河通辽站3-6月平均流量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安徽省正阳关、蚌埠和江苏洪泽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阳专区8个县325条大小河流,断流312条。根据《张恺帆回忆录》,安徽全省1959年至1961年实际死亡人数是548万,除去正常死亡数、逃亡及失踪数等,安徽饿死约500万人。浙江的非正常死亡14.1万人。根据丁人卜的《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录》,无为县1958年到1960年三年,全县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了320422人,百分比为30.6。。
惨痛的回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大型饥荒发生在什么时间
中国是1942年闹的饥荒 。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这场大饥荒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安徽。
河南饥荒最严重,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中原地区就作为中日对决的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1938年兰封会战后河南战区进入相持阶段,各地战争难民大批汇入河南,加快了国统区社会生态的失调,加重了河南省百姓的粮食负担。而双方参战部队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粮食。民国时期,中国还没有能力构筑机动化的军事后勤体系。
军队沿用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军事后勤的古老方式,即包括军粮、马草甚至是兵源补充在内的军事后勤,大部分由军队驻扎省份供给,即所谓的“就地取材”,以节约运输损耗。河南境内在抗战时期,长年有国军、八路军以及日军等数十万军队驻防,这构成了压在河南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爆发原因:战时粮食的减产,中日军队在河南封锁交通线造成的运输困难,1938年黄河决堤后对农业区的破坏,通货膨胀引起的粮价飞涨,强征军粮来供应河南境内的军队,以及政府救灾不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河南大饥荒
世界灾难记录中1876年中国大饥荒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1877年一场特大旱灾降临中国华北大地。此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 围广、后果异常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 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 川北等地区。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 一千万以上。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和1878年两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 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学界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为严 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这场大旱灾于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 后呈现出干旱的预兆,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发生的迹象, 一直持续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 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18刀年(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 方又出现蝗、雹、疫等灾情。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 了1879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 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这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要数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而南方其他地区和长 城以北却获得了较好收成。在这连续三年的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 二亿,已占到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当时清朝人口据估计在四亿左右)。 死亡于饥 荒和疫病者数量在一千万左右,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仅山西 一省一千六百万居民中,死亡五百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中国历史最大的饥荒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饥荒很多,大多发生在一个朝代快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而新朝代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一一叙述就太多了,给你说一个时间最近且不太为人知的大饥荒案例吧:
时间:一九四二年
地点:中国河南省
原因:大旱,数月不降雨,以及当时政府救济不力
影响:世界大国如美国,苏联以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力度很大的报道
灾情:灾民500~700万,旱灾+蝗灾
严重程度:几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片片干裂,易子而食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吃的是遍地白骨,粮价大涨,卖一个孩子换不回三斗米,最终饿死三百多万农民
持续时间: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三年春
这个灾情可以说是自然灾害占主导,人为灾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时国民党政府赈灾数百万元,可惜最后真正用在赈灾上的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这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饥荒。
你知道安徽涡阳的历史吗
涡阳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曾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老子出生于此,尹喜、伍子胥、范蠡、黄石公、张良、嵇康等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先后在涡阳活动过,创造了不朽的古代文化,尤以名胜古迹闻名遐迩。位于老子故里的天静宫老君殿,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大殿正中供奉着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文始真人尹喜和东华帝君三位先哲的巨型铜像。天静宫周围有老子出生地古流星园和九龙井遗址,有被称为圣母亲尹氏的墓冢,还有恳请老子著书立说的函谷关关令尹喜之墓。位于西阳集西侧的范蠡墓,高若土山,古柏翠绿,湖水环绕,是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合葬之所。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墓,位于石弓镇东嵇山南麓。而石弓山附近的遗履桥,则是黄石公为考验张良气量,三次将鞋丢于桥下,均被张良拾起,为其穿上。黄石公将《阴符兵法》授于张良的故址。涡阳县境内还有陈抟老祖的卧迹,捻军首领张乐行故居和捻军会盟旧址、城隍庙、英公祠、马家公馆、嵇康阁等文物古迹。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
安徽自古重视科学研究,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古今有毕升、梅文鼎、王贞仪、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截至2015年,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首的科研教育大学109所,科研机构4093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
安徽省名缘于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它始于顺治三年(1646年)改江南省安庐池太巡抚为安徽巡抚。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五》载,顺治二年七月乙卯出任安庐池太巡抚(驻安庆府治)的刘应宾至三年十月甲申罢于安徽巡抚任上。说明三年已改安池太巡抚为安徽巡抚了,安徽作为地区名称已经开始。这个最初出现的临时差遣性安徽巡抚在顺治五年就撤销了。但顺治二年七月丁丑就设的操江巡抚存在时间较长。十三年十月丁丑,接任提督操江巡抚的蒋国柱兼安徽巡抚事,管理地方事务。十六年八月癸巳,接任的宜永贵已径称安徽巡抚了。康熙元年(1662年),在安庆府再次设安徽巡抚。安徽巡抚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5个府及广德直隶州。作为安徽区域名称的安庆、徽州两府在清江南省的上江地区位置重要,安庆府为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徽州府在明清两代已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康熙六年建省,正式以两府首字合成为新置的省名。
安徽建省后,主要变动是在清末。太平天国以安徽省为主要根据地之一,仍建安徽省,仍以安庆为省会,而只占领安徽部分地区的清政府把江南地区暂划入浙江巡抚管辖,把安徽临时省会迁往庐州府治(今合肥市)。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会迁往立煌县城金家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因日军沦陷长江两岸及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国民政府被迫划江分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与此同时,日伪在蚌埠成立伪“安徽省”。gcdzg(以下简称“中共”)在皖北、皖东、皖中地区建立3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后期至建国初(1949年4月15日至1952年8月7日),因皖南、皖北地区解放有先后,在长江以北的安徽境内分别设皖西、鄂豫皖、江淮3个行署。民国38年(1949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撤销上述3个行署,组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随着渡江战役进展,至皖南地区全部解放,组建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安徽地区分属皖北、皖南两个与省平级的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安徽省,定省会于合肥市,至今不变。
安徽省为什么简称为“皖”呢?
安徽省简称“皖”,缘于皖西有绵亘的皖山,皖水绕流其间,古为皖国,汉以后沿建皖县、皖城、皖阳等县,安庆府旧治潜山为其中心,后古皖又为安庆府境而名。以皖命名,表示安徽历史悠久,山川壮丽。“皖”又作“睆”。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睆彼牵牛”句,《毛传》解释为“明星貌”,唐陆德明解释为“明貌”,《字汇·目部》释为“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国就地处山清水秀的皖西地区。
安徽的历史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有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可以看出有2730年的历史了!安徽是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