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对气候变化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火烧 2021-07-19 11:36:34 1045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变化使得各地受热不均,从而气压变得不同,进而引发空气流动(风)。长时期,有规律的风向运动就造成了不同的气候特点。气候变化A-热带雨林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变化使得各地受热不均,从而气压变得不同,进而引发空气流动(风)。长时期,有规律的风向运动就造成了不同的气候特点。

气候变化

A-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C-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D-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旱;
E-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F-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G-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H-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J-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寮国气候变化

寮国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约26℃。寮国全境雨量充沛,年降水量最少年份为125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达3750毫米,一般年份降水量约为2000毫米。

辽宁气候变化?

近50年来,中国最北的沿海省份辽宁,年平均气温升高1.4℃,成为中国增温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专家预测,未来100年,辽宁将继续成为中国增温最明显的区域之一。辽宁地处中国东北,东邻黄海,西接渤海,是中国气候变化较为显著的一个区域。据辽宁省气象局介绍,自1956年以来,辽河流域、辽宁东部山区、辽东湾沿岸及大连南部地区升温明显,主要体现在冬、春两季,夜间升温高于日间,霜冻日数显著减少。未来100年内,辽宁增温范围在2.5℃—6.5℃。气温升高同时,降水量也明显减少。近50年来,辽宁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干旱和强降水事件增加。据预测,未来若干年内,辽宁水回圈加剧,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极端降水事件(旱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加强,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趋多,强度增大,酷热日数趋多。据预测,2070年前后,辽宁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1.5℃-2.5℃,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

世界气候变化

呵呵,你好有责任感哦!
可你有没有觉得你是在一厢情愿?我国现在到底什么国情你是不是还不是很清楚?难道中国减排了其他国家都会跟着做吗?再说了,中国现在已经很努力地节能减排了,你还想怎么样?不生产?不发展?你想回到几十年前?你想一直落后一直被人挨打?
欧美出钱出技术?可笑!有本事你去劝他们捐啊!
难道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做错了吗?难道你没看出来欧美国家都是借减排之机限制中国的发展吗?像这种亡国之协议能答应吗?
还有,同一个梦想?搞笑啊,谁和你同一个梦想啊!美国?日本?抑或韩国?真是井底之蛙,就知道乱叫!
还有哈,别老是你们你们的称呼,这么想让别人知道你是卖国贼啊?
不要总觉得你觉悟高,先考虑好自己能不能混口饭吃再谈这些假大空之言语吧!

应对气候变化 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密山2017年气候变化

密山市所属的鸡西市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春季易干旱多大风,夏热短促雨水集中,秋季寒潮降温,常有冻害发生,冬季寒冷漫长且干燥。全市年平均气温在3.5℃-4.2℃之间,由南向北递减。全市≥10℃的积温在2450℃~2720℃。全市无霜期在140天左右,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五月上旬结束。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520-550毫米,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年平均相对溼度为65%左右。

气候变化与干旱

干旱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水汽含量低,一种是没有天气系统造成降水
水汽含量低就是没有输送水汽的气流,这与大气环流有关系,当大气环流形势出现异常的时候,会使原来输送水汽的气流减弱或者消失,从而没有足够的水汽,就像这次西南干旱一样
天气系统的原因是要是没有有利的天气系统比如锋面、气旋、气层抬升等的时候即使有水汽也不会出现降水,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好克服,人工增雨就可以达到效果。
由于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冷热分布发生了改变,这会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改变,直接影响水汽输送并间接影响天气系统,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

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程序,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气候突变与气候变化的区分

前者: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跳跃到或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状态的现象.
后者: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我国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以下简称《国家方案》,内容如下:
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
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
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
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
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钜。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域性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区、各部
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
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二、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
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
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
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
、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改善能
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动核电建设。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
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回圈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煤层气产业,最
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
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防止低生育水平反弹,严格
控制人口增长。
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抗逆品种,治理草原退化和
土地荒漠化。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
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
农田抗旱标准。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
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
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释出资讯,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
及其衍生灾害。
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
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
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
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和方案研究,为制定政策
和对外谈判提供支撑。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
人才队伍。
六、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形成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完善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依法推进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和我国在应
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动员全社会参
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国家方案》的实施。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领导小组,wj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任副组长。领导
小组将研究确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办事机构设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
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
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