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飘飐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8-08 04:00:23 1044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原文_翻译及赏析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清代·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原文_翻译及赏析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清代·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写景伤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赏析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此吗?“因甚为他成僝僽”,“僝僽”即憔悴,愁苦,周紫芝《宴桃源》词有“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由此可知“僝僽”绝非一般的忧愁、烦恼,而是因哀愁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是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然而毕竟“已过伤春候”,既然为春感伤的时候早已过了,那词人为何还落寞依然?

这一点,词人似乎并不自知,所以才会有“因甚”的“扪心自问”。但真的不知吗?“毕竟是春迤逗”,上阕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就有了下阕的回忆之语。

飘飐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原文_翻译及赏析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此二句承“春迤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这两句是缅怀当初两人幽会情景: 犹记那日,在开满殷红芍药的阑边,他携起了她的素手,而她也不避闪,温言软语,笑意满眸。这一切如今想来,令人动情,亦使人伤感。“红药”,即芍药,“红药阑”即古诗词中常提及的芍药栏,药栏,亦泛指花栏。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南宋赵长卿《长相思》中有:“药栏东,药栏西。记得当时素手时”。《牡丹亭》里也有:“转过那芍药栏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