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题常考题型 问一道高中历史题
问一道高中历史题
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
“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
“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
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
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
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
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
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
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
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
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中国古代限制君权而又有具体主张的,只能是黄宗羲。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家。
从下面几件事情可以体会到恩格斯对他的评价。
1520年: 路德始写小册子, 包括<<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等,这事之后,使得教皇大怒! 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路德在还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这种决定之前,曾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
」这段时间内,他所散布的著作和言论中,声明他的理论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司祭;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力;除了圣洗和圣体之外,应该放弃其他的五件圣事。
当教宗的诏谕送到了他手上时,他为了表示轻视,就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内,当著全体学生的面,将诏谕烧毁,
1521年1月: 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1522年他回去威腾堡继续当改革运动的领袖核心, 不停与天主教“大战”。
最后出现了今天所为的基督新教!
1525年: 他对朋友说:“我不愿在我身上留下一点罗马教的遗毒。
”他虽已脱下僧衣,但尚未脱下僧人独身的约束。
他年老的父亲劝他成家,他起初说“神若乐意,他可以改变我的心。
但至少目前我不想娶。
我并非不懂爱情,然而我日日在等候异端者的刑罚和死亡。
”可是后来他觉得应当结婚, 说:“我不但用言语,也用行为见证福音。
我决意在仇敌高唱凯歌之前娶一修女,证明他们并未克服我。
我娶妻并未盼望长久同居,乃鉴于那诸侯向我倾倒忿怒,预见自己死期将近,料想在我死后,他们必再蹂躏我的道理,我就决意用明显的行动见证我所讲的,以坚固那些软弱的人。
”一五二五年六月十一日,他在朋友爱姆斯道夫家里,与凯塞玲波拉(Catherine Bora)结婚。
因此有人攻击他其实是为了娶老婆而改教.他却说:人人都说我们有私情,因此我干脆娶了他, 以塞著他们的口。
因此又有人说他们早有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