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土家族为什么叫土家族 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

火烧 2021-06-09 08:42:49 1054
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 1.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

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  

1.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

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

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

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

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

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

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

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

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

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

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

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

2.土家族历史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土家族属于藏缅民族,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现使用解放后的拉丁土家文;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3.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

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

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

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

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

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

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

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

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

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

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

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

4.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一、节日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二、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

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三、丧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

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

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

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

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扩展资料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认为从《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 历史上巴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此说根据《溪州铜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

元代的《经世大典 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

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

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5.土家族特色

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 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 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 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 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 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 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 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 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 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 纹。

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

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

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亲》时 ,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

观看跳 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 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6.土家族的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

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土家族自称“比兹卡”, 其中“比兹” 是名称本身,“卡” 等于“族” 或“家”。

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 自称中也有带“比” 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 以及一些带有“鳖” 或“别” 的地名如“鳖县” 等。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 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 又称“白虎复夷”。

东汉繁长、张祥等题名的碑里列有两个“白虎夷王”,名叫资伟与谢节。入晋以后, “板檐蛮” 又有“弓弓头虎子” 的称号。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樊绰《蛮书》卷十说: “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 白虎之后也。”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娠隅”。

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巴人称鱼“娠隅”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

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姓氏】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

土家族为什么叫土家族 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

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

7.土家族历史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

土家族属于藏缅民族,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现使用解放后的拉丁土家文;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8.苗族土家族历史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得名,便是如此。

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参考资料:/link?url=cwJJ3BDXEl6JtE2n4NrWD8VucaTfzfUUtqW60Q4OyrGjZym4C6agPf1KjC6HYGkolBQ7TQ_TDvFnbagRO06h5a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

“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参考资料:/link?url=0QbMlzliAFSmFO1nCZR-JyQFL1aBL1SmsLGEjRBte-axQDypWuQGGUQCoYEk7hOu6a4oNd5DHFb2_1z9Tcp7pK。

9.土家族的民风民俗

1,节日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2,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

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扩展资料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土家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家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