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成功者论 鬥智鬥力、無所不用其極,更是那些「成功者」自詡成功的秘笈之一
鬥智鬥力、無所不用其極,更是那些「成功者」自詡成功的秘笈之一 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文中子《止學》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對名位的追逐,向來是許多人的人生目標。鬥智鬥力、無所不用

鬥智鬥力、無所不用其極,更是那些「成功者」自詡成功的秘笈之一
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文中子《止學》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
對名位的追逐,向來是許多人的人生目標。鬥智鬥力、無所不用其極,更是那些「成功者」自詡成功的秘笈之一。然而在大智慧者眼中看來,贏取高位固然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而主動放棄高位,急流勇退,這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人們只知高位的好處,卻往往看不到高位所帶來的危險;只知一味貪求,卻不能適時放棄,這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任何時候,智慧都是以保身立命為前提的,離開這一宗旨,其智慧就大打折扣了。
《呻吟語》的作者呂新吾說過,「福莫大於無禍,禍莫大於求福。」意即沒有不幸的災禍降臨,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處鑽營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不幸。
人千萬不要為慾望所驅使。心靈一旦為慾望侵蝕,就無法超脫紅塵,而為慾望所吞滅。只有降低慾望,在現實中追求人生目的,才會活得快樂。
1.清閑、散淡亦逍遙。人大都渴望和追求榮譽、地位、面子,為擁有它而自豪、幸福;人不情願受辱,為反抗屈辱甚至可以生命為代價。所以,現實人生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爭取榮譽的人,形形色色的反抗屈辱的勇者和鬥士;也有為爭寵、爭榮不惜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勢利小人,為奴隸而不可得的人。當然,也有人把榮譽看得很淡,甘做所謂「榮辱毀譽不上心」的清閑人、散淡者。
他們對客觀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錢財、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追求精神的超脫、洒脫,正所謂「去留無意,任天空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窗外花開花落」。莊子曰:「榮辱立然後睹所病」(《則陽》)。其意是說,人們心中有了榮辱的念頭之後,就可以看到種種憂心的事情。過分關心個人的榮辱得失,就只能憂慮煩惱,無以擺脫。他在《徐無鬼》篇中說:「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大意是說,追求錢財的人因錢財物積累不多而憂愁,貪心者永不滿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職位還不高而暗自悲傷;迷戀權勢的人,特別喜歡社會動蕩,以便從中擴大自己的權勢。
同時莊子也從正面闡述其觀點。他說:「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繕性》)。大意是,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為高官厚祿而喜不自禁,不因為前途無望窮困貧乏而隨波逐流,趨勢媚俗,榮辱面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所以莊子主張「至譽無譽」(《至樂》)。也就是說,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把榮譽看得很淡很輕,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得什麼,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
《莊子·刻意》篇中又講:「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這裡,莊子又列舉了幾種人士;隱居江湖的人,與世無爭、逃避世事的人,清閑悠暇的人。這些人也沒有什麼榮辱毀譽的強烈願望或忌諱。所以,以棲身山林江湖,流浪曠野荒原,每日垂釣,閑散度日。
這正是道家的處世態度,順其自然,在同一篇中,莊子講了閑散居士的好處:「平易恬惔(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追求恬淡的人,不會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沒有強烈的物慾,邪惡就不會侵襲他的身心。儘管莊子的「無欲」、「無譽」觀有許多偏激之處,但當人們為金錢所誘惑,為官爵所累的時候,何不從莊子他老人家的訓哲中發掘一點值得效法和借鑒的東西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六章》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要懂得榮辱的分寸。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不幸。又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四十六章》)。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無厭是最大的罪過。
把錢財物、家世、容貌視為榮辱標準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慾望越盛;慾望太盛,就會生出邪念,為擁有更多的財權欲而不擇手段。由敬財、愛財而貪財、聚財、斂財,甚至於見錢眼開、巧取豪奪、唯利是圖、謀財害命。市場上大量的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正是這方面的原因所致,生活中這類例子幾乎每個人都耳聞目睹,真乃是慾壑難填!真乃是人心不古!
勸君做一個「榮辱毀譽不上心」的沒事人、清閑漢吧!
2.沉靜是美質。呂新吾說:「沉靜是美質。」「沉靜」一詞是作者用來表達他所描繪的理想人物形象中,最重要的字眼。他又說:「這樣的人,他的內心是很沉穩的。有的人,當自己無聊寂寞的時候,或是遭遇到什麼難題,便會無法剋制地喋喋不休,大發謬論。這種人,即使本身非常孤傲,也不能稱得上是一個有德行的人。」
這段話對現代人啟發很大,尤其是「遭到什麼難題……」以下這一段,對很多有此毛病的人尤其有訓誡作用。身為一個社會中的分子,想要盡到自己的本分,首先必須培養「沉靜」的品質。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沒有一個時代比現在所失去的「沉靜」的品質更為嚴重。
從前在英國國會開會時,曾經有一個在野黨的議員,做了一段長達三十分鐘的質詢演說。當他結束質詢後,上台的首相只用了一句「是的,先生」來回答。這位首相確實具備了呂新吾所說的「沉靜」的美質。因此,他的內心十分沉穩,比起那位質詢演說的在野党參議員,在修養上高出一籌。
荀子也說過:「言而當知也,默而當知也。」即由發言而論及核心,可謂「知」;保持沉默同樣能達到核心的,也可以稱得上「知」,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無論雄辯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時候毋需開口說話,利用表情、眼神、舉止、態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達意念而接觸到核心。現實社會複雜多變,有時候不開口比開口更有效,所謂「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3.隨遇而安,無禍即福。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裡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覆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捲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
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採取的生活態度。
好書分享全8冊素書人物誌長短經智囊止學口袋便攜版正版圖書
¥72
購買
很赞哦!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