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中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的历史发展

火烧 2023-02-07 18:04:59 1062
汉调二黄的历史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衰变化,二黄戏也因之呈现出荣枯更替的状况。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据说安康县东神河沟王爷庙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

汉调二黄的历史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衰变化,二黄戏也因之呈现出荣枯更替的状况。

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

据说安康县东神河沟王爷庙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或明永乐(成祖朱棣,1404-1424年)皇帝于此看过二黄戏的记载,只因庙毁碑失,亦难证实。

惟知紫阳蒿坪乐楼曾有清乾隆二黄班社的题名墨迹。

嘉庆道光时班社有汉中的汉荣班、西多仁丰班、城固宜太班。

咸丰初年更有杨金年、范仁保等名艺人分别在西乡、安康二地设科授徒,先后培养出“洪、来、”、“永、清”、“吉、寿”、“天、久”等辈艺人。

随着这批艺人到处呈献技艺,二黄班社遍布川、陕两地。

其中知名者如咸丰年的裕太、鼎太,同治年的仁太、瑞仁等班。

这些班社散布各地,因地方主意与师承关系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泳多带川味;商洛派擅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放。

虽然特色各异,而其基本风格仍然相同。

各代班(社)中,先后培养出了不少颇有成就的艺人。

如道光年间查来松以生、末擅长,在川北曾获“戏状元”之称。

屈来寿擅于净角,多演神戏,曾有“活灵官”之称。

刘久强以生、未见长,在川、滇等地也颇有声誉。

清末的姚彩盛、赵清平、董兴平,民国中期的邢大伦、杨大钧,民国后期的山鸣岐、刘鸣祥等也驰名遐迩。

这些班社和名艺人,对汉调二黄的发展和延续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

汉中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的历史发展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组织失散艺人,分别在安康、商洛、汉中、西安、成阳等 地设立一批专业剧团,在随团培养青年艺徒的同时,又在省戏校设立了汉剧班,所有这些团体,在“文化革命”中几乎损失殆尽。

唯一存在的安康汉剧团,也摇摇欲坠。

打倒“四人帮”后,才又在安康、汉中、商洛三地陆续恢复了一批专业剧团,使汉调二黄重现复兴景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