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在几十年前便能预测一些特大旱涝灾害V5

火烧 2016-11-25 11:44:35 十万个为什么 1054
上海气象局两位高级工程师在1965年《地理学报》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江下游地区夏季旱涝演变趋势的研究”的文章,该文对长江下游的旱涝趋势作了展望:“从1963年起,有可能向干旱方向发展,1969年起逐渐转向正常,1973年后再度转旱,1978~1980年间

上海气象局两位高级工程师在1965年《地理学报》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江下游地区夏季旱涝演变趋势的研究”的文章,该文对长江下游的旱涝趋势作了展望:“从1963年起,有可能向干旱方向发展,1969年起逐渐转向正常,1973年后再度转旱,1978~1980年间,干旱可能较重,1982年后向涝(或多雨)的趋势发展……19911993年间可能有较重的大涝。”

20多年过去了,检验一下这次预报,令人信服地看到:不仅旱涝的趋势基本上是对的,而且1987年大旱和1991年的大涝也都准确预报出来了。看到这里,人们会想:这样长时期的预报是怎样作出来的呢?

他们为了作好长期预报,收集了大量资料。首先从上海、南汇、崇明、金山县志,松江、苏州、杭州府志,江苏、江南通志,资治通鉴,文献通报,古今图书集成,十国春秋,南唐诗,清史稿中,广泛收集自公元前903年即周孝王七年至公元1909年清宣统三年共2812年的旱涝记载,以及1873年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旱涝记载。然后,将灾害分成大旱、旱、正常、涝、大涝5个等级,并以-2、-1、0、1、2数字表示,用点绘成一条曲线。从这条曲线上可看到:历史上旱涝灾害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和准周期性。

所谓“趋势性”,就是一段时期是以旱为主、一段时间以涝为主的气候变化特点。而“准周期性”,即这次干旱期和下一次干旱期之间(或这次洪涝期到下一次洪涝期间)有较为固定的间隔年数,如在长江下游地区有1000年左右的长周期,有100〜110、30〜36年的中周期,也有2〜3年的短周期现象。

找到了这种趋势性和准周期性的规律后,便可根据“相似”法则,找出当时在作预报的时候,即1965年以前一段时期和历史上旱涝变化最相似的那一段。结果发现,1965年以前的旱涝变化与历史上公元950~1000年一段旱涝变化相当一致。这样再根据公元9501000年旱涝变化的趋势进行延伸,便作出了20年到30年间的较长时期的气候预报。

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旱涝变化曲线作外推预报,并不是每次预报都是对的。因为在未来的变化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按历史上出现的规律重现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气候学家们正努力建立一个物理依据充分的气候变化模式,然后用超大型电子计算机来预测未来旱涝的变化趋势。当用这种气候模式作出的预报,通过检验基本上都很正确时,我们才可以说,气候预报的时代来到了。

关键词:长期预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