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同古城东晋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火烧 2022-09-24 08:56:26 1077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

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依次倾斜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从早期到晚期为自内而外的方向排列,真实显示出大同古城从秦汉县邑、北魏京师、辽金陪都、隋唐军镇到明清重镇的历史变迁。

补充: 大同 古称平城,或称云州、云中,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古城位于 大同市 城区和南郊,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

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给 考古 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

文化大革命 后,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历史时期地 方城 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

8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

2004年8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 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属并州刺史部。

“ 汉高祖 七年(前200年)匈奴攻 韩王信 马邑 ,信因与谋反 太原 ……高祖自往击之。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

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3] 这是大同立邑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

由于著名的“白登之战”,平城闻名天下。

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驻有边兵,抗击匈奴,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

汉代以来,平城的名称屡变,但其附近 白登山 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

白登山(今称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北4公里处,主峰海拔1305.5米,周围环绕有连绵起伏的 丘陵 。

《 汉书 ·匈奴传》云 冒顿 围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也。

服虔曰:“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

”如淳曰:“平城旁之 高地 ,若丘陵也。

”《正义》引 李穆 叔《赵记》云:“平城东七里有土山,高百馀尺,方十馀里。

”《山西通志·山川》 大同县 条记:“小白登山在县东七里,高一里,盘踞三十五里。

”1984年4月,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4],北距马铺山9.75公里,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大同古城东晋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