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裕固族的民族习俗

火烧 2021-06-24 20:51:03 1072
裕固族的民族习俗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最好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请你用餐时

裕固族的民族习俗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

最好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

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

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

裕固族待客真诚憨厚,讨厌虚情假意,并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

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

民间传统有先敬茶后敬酒的习惯。

在狩猎季节,裕固族还有野餐待客之习。

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

过去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

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

所以有客人时,裕固人总是先请喝酥油炒面茶,然后才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

客人在喝奶条时,一定要吃干净沉在碗底的“曲核”(一种呈块状的奶制品),这表示已经吃够了,要不然的话,主人会—个劲地给你添加。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

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

以酒待客是传统习俗之一。

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

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菜,只是喝光酒,他们有个老规矩,就是用各种名目向客人敬酒,要千方百计地把客人灌醉,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到了主人之谊。

裕固人敬酒都是敬双杯。

无论在场的有多少个人、只有两只小酒杯。

在场的人要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没有海量是难以招架的。

此外,裕固族划拳之风甚盛,程序复杂,花样繁多。

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划拳。

裕固族划拳有两种,一种是叫拳,与汉族的差不多。

另一种是哑拳,是不叫喊的。

双方每次只伸出一个指头,按拇指大于食指、食指大于中指、中指大于无名指、无名指大于小指、小指大于拇指的顺序决定胜负,如果双方出的是不相邻的两指,则无胜负,重出。

这种哑拳只有妇女、小孩或不会划叫拳的人才采用。

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

如果是骑马去,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

马鞭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要带进去。

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应牵着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马。

假如带了枪支、弹药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进帐篷。

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

这是由于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缘故。

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禁忌。

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及帐房戴头婚姻。

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可另豆帐房成家,是古老婚制的遗俗。

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至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人才过上好日子。

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

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必须把血献给它喝。

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

丈夫知情后,用三箭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

从此,裕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

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

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依照裕固族的风俗习惯,婚礼结束,婆家招待完宾客后,新娘则要按照喇嘛选定的吉日、时辰、方向,放牧二至三天。

放牧期间新娘要亲自数牛、数羊、数马,并捻一杆线,拾一捆柴。

这样做,一方面为了表示新娘能干、勤俭,另一方面则是用以告知诸山神,这一家添了新人,并且开始放牧、治家了。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

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歌手。

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仪式。

当天,女家的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

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

傍晚,主人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进入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举行戴头面仪式。

戴头面由两位少妇主持。

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启明星闪闪发光,心爱的姑娘把头面戴上/送亲的马队就要出发/把姑娘送到婆家门上。

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制成的头面。

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

新娘便和一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骆驼,告别慈母,在父亲、叔叔、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

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一只煮熟的羊、酒和饭。

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向女方客人赠送哈达,表示敬意。

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

“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聚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之势。

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

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圈方休。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酥油涂在新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她的腰带上。

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

按裕固人风俗,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射无簇箭的仪式。

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他们甜蜜的生活。

结婚典礼后戴头面

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的婚姻风尚,即结婚典礼举行第二天女子必经的仪式。

这一天,将第一副用珊瑚、玛淄、海贝等装饰物制成的宽约5寸、长约3尺的头面系在待嫁女子的发辫上。

头面是裕因族妇女系于发辫的装饰品。

头面一般分为3条,每条重达3-3.5公斤。

头面用长条型硬板布牌制成,每条分为4段,每段之间用铜环连接,每段图案不同,珍贵的装饰品由彩色丝线镶嵌、编织而成。

其发辫梳为3条,左右发辫由耳后垂于胸前,另外一条垂于背后。

戴头面时,请来专门的歌手在一旁唱《婚礼歌》,即《戴头面歌》,歌词大意是:

啊咾唉!

启明星儿出来了,新娘应该梳头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新娘该戴头面了。

啊咾唉: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咾唉!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新娘载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叉的鹿茸

啊咾唉!

穿上这件绣花的袍子,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

载上这项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啊咾唉:

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送亲的马队浩浩荡荡,扬起的灰尘遮天盖地,把新娘送到婆家门上。

唱过《戴头面歌》之后,则由新娘的舅舅、客人与代表新娘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新娘即将离开娘家心情的劝解和安慰等。

边唱送别歌,边由东家给送亲的主要客人敬上上马盅酒,伴娘将新娘扶持到马背或驼背上,并由新娘的姐、妹或嫂一人陪同新娘骑一匹马或一峰骆驼。

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女方的亲朋好友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

新娘戴头的时间和系头面的人(均为妇女),都要请喇嘛算势而定,一般是在清晨进行。

裕固族人民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一般一日喝3次加炒面的奶茶,吃一顿饭。

主食是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

他们还喜欢饮烧酒,抽旱烟。

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

(不吃马、驴、骡是因为裕固族人在游牧时代需要他们来驮运物品,对裕固族人至关重要,你听过有猎人拿枪当柴火的故事么?不吃狗肉是因为狗是裕固族人最得力的帮手。

至于鸡,裕固族人基本上都在吃,早就不是禁忌了,但切记:裕固族人不吃猛禽,如鹰、雕、隼等。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

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

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

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

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

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野菜。

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

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典型食品: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种菜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肠和支果干。

剪鬃毛: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

裕固族人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第一次剪鬃仪式。

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

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

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

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

客人借酒祝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

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

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火驱凶神: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

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阴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恶鬼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恶鬼。

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两堆火,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

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酥油灯,彻夜通明。

这样,凶神恶鬼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六月大会:俗称“过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

流行于甘肃肃南县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会期时间不一,多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

届时,山区牧民要请喇嘛念平安经,并上山祭鄂博。

去时人们手拿鄂博杆和清茶,来到规定的祭神地点,边向山上洒清茶,边祈求山神保佑。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

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

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

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裕固族信仰喇嘛教,是属于剌嘛教格鲁派(黄教)的。

但是,裕固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曾信过别的宗教。

在公元8世纪中以前,回纥人就曾信仰萨满教。

他们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害怕雷霆。

还应时而产生了能预卜吉凶、呼风唤雨的男女巫师。

后来,裕固族的祖先又先后信仰过摩尼教和佛教。

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逐渐传入撒里畏兀儿地区,并在撒里畏兀儿地区建立了最早的黄教寺院,名为黄藏寺(又称古佛寺)。

此后,喇嘛教逐渐便成了裕固人的主要信仰。

裕固族的民族习俗

“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

“点格尔汗”意为“天可汗”。

裕固人认为“点格尔汗”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供奉“汗点格尔”,是一种原始崇拜。

所说的“点格尔汗”,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篷内的上方右侧。

敬奉“点格尔汗”仪式,由“也赫哲”主持。

也赫哲多为男性,有父子相传的,也有自发的,自发的“也赫哲”,就是有人某一天突然全身颤抖,自称“天神”附了体,即成为“也赫哲”;据说群众对自发的“也赫哲”比较信任。

也赫哲的衣着与常人相同,只是头上留着一条长辫子,上面缠有许多绿、白、蓝布条,平时盘在头上。

也赫哲平日参加劳动,信喇嘛教。

也赫哲敬“点格尔汗”的活动,一般每年进行两次。

一次是从农历正月初开始,每家都必须请他,一家一天,直轮到二月初;一次是在立秋以后,但不一定每家都请。

正月敬“点格尔汗”的活动比较隆重。

其仪式:在地上铺一红色毯子,上面摆九小堆粮食成花状,每堆粮食上放一盏酥油铜灯;九个铜灯摆成三角形,灯缠绿、白、蓝三色布条。

毯子的上方摆一个小方桌,上供一芨芨草扎成的草墩子,中间插着缠有布条的柳枝。

祭典时,点燃酥油灯,同时,把柏枝点上让其慢慢地燃烧,散发出香味;将一只绵羊(禁用山羊),由专人或也赫哲一刀刺入羊腹,立即伸手掏出羊心,名为攥羊心。

然后将羊头割下,连同跳动的羊心一起置于盘中,放于九灯与草墩之间。

随后用开水烫羊拔毛,取一半羊毛,塞入芨芨草墩中间。

接着也赫哲开始祭祀,手持一把勺子,内放奶子、酥油,并不停地向上扬撒;口中念念有词地绕着地毯,小方桌和供品转圈子,众人跟随其后;也赫哲念经毕,随即将酥油灯推倒,仔细察看灯花,并根据灯花预卜这家一年中的吉凶祸福;若有祸事,也赫哲则告戒主人在某月某日请喇嘛念经消灾。

仪式完毕后,羊心、羊头送给也赫哲作为酬谢,羊身一劈两半,一半由家人分享,一半送给请来的邻居亲友。

祭典后的第二天清晨,由家人将芨芨草墩送往本家族中的固定地方。

七天后将草地中所插柳枝上的布条等取回包好,敬供在神龛上方;每逢转移牧场搬迁帐篷时,用一条干净的毯子,把“点格尔汗”包好,放到一个洁净较高的地方,待驮子搭好后,再把“点格尔汗”放到驮子的最上面。

到了目的地,他们仍要把“点格尔汗”放在高处;待帐篷扎好,先将“点格尔汗”放好,再搬其他东西。

到裕固人家做客,不能持枪支、弹药、牧鞭、生皮、生肉进入帐篷,据说“点格尔汗”不喜欢这些东西,并忌讳俗人穿红衣,骑红马走近帐篷。

裕固族地区共有九个寺院,有的寺院建筑宏伟,历史悠久,有塑绘的神像和藏文经典。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故有“什么寺属什么家(部落)”的说法。

其中黄藏寺(又称古佛寺,后称夹道寺)建于明末,是一座最早的寺院。

景耀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其他如康隆寺、青隆寺(又称转轮寺)、长沟寺、水关寺、红湾寺、莲花寺、明海寺等,先后于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新建或重建及整修。

除康隆寺、红湾寺、夹道寺属青海大通县郭莽寺(又名广惠寺)管辖外,其他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原名格隆寺)管辖。

寺院的规模以康隆寺为最大,经堂可容纳五百多僧人同时诵经。

其他各寺较小,一般有二十至三十个僧人,小寺才有十人左右,其内部的等级界线较严。

有的寺院有活佛、法台(又称堪布)、管家,有的只有僧官(管家)或提经。

活佛是寺院最高统治者,是通过“转世”继承佛位的;法台、管家是宗教上层,提经、僧官一般都是由有一定权势或谙练经典的僧人提升的;班弟(贫苦僧人)是寺院最下层。

寺院有刑法,并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清规戒律,主要是惩处一般僧人。

解放前,寺院是部落、宗教的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地经济、政治中心。

寺院上层与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常和寺院上层商量。

因此,寺院中的喇嘛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一般不能享有“政教的合一”的特权。

寺院中的喇嘛,起初都是青海进入裕固族地区的传教者。

后来,随着喇嘛教的传入,一些裕固族儿童被选入青海塔尔寺,学习几年经文,结业后回到本地当喇嘛。

不过,裕固族牧民当喇嘛的不多。

康隆寺、清隆寺的喇嘛、僧人可以结婚。

他们除了宗教节日和放会(宗教仪式和集会)等活动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时大多在家以加牧业劳动。

原来黄教喇嘛、僧人是不能结纸的。

到清代,由于战争和瘟疫等疫病流行,使裕固族地区的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青隆寺的僧人结婚。

其他几个寺院的僧人,虽名义上不能结婚,但也有小家庭;平时居家(即住在戴头妇女的帐篷里),寺院只留一,二个看门的。

较小的寺院则是平日上门锁,放会时僧人才到寺院去。

说明寺院对僧人的约束是不大的。

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要举行四次佛事大会,会期虽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六月初十至十五日,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第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表示吉利。

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群众在四周跪拜。

寺院还举办酥油花(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日。

大河地区各部落祭鄂博的时间不尽相同,长沟、亚乐等地是六月初一,水关乡西贫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

鄂博是用五、六米长的松木椽子做成的。

过去,每户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长去祭鄂博。

凡给鄂博许愿用的“圈神羊”,从小就不剪毛,长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须是青山羊或白山羊(均为公羊),并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红、绿布条拴上做标记,等到小羊长到六七岁祭鄂博时宰掉。

此外,在大山还专门设有鄂博台子,第年由部落派两名称作“会手”的人轮流负责准备工作。

祭鄂博这一天,人们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缠有羊毛;人们还要就地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请僧人念经,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水,在羊全身颤抖时宰掉。

羊肉分给大家,喇嘛分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四月大会是斋戒,寺院的喇嘛,法台及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

开斋那天群众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后,吃一种用大米饭拌酥油抒成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点斋团子。

九月和十月大会,是宗喀巴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举行一般的纪念活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