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华州区白晓林 華州——隋唐時的“百郡之首”

火烧 2022-10-03 23:32:46 1044
華州——隋唐時的“百郡之首” 隋唐時的“百郡之首”作者 閆廣勤 袁埔良隋朝建立後,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對州郡濫設很為不滿,於開皇三年 583 令廢諸郡,掃600余年州郡縣三級之製,實行州縣二

華州——隋唐時的“百郡之首”  

隋唐時的“百郡之首”

作者 閆廣勤 袁埔良

隋朝建立後,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對州郡濫設很為不滿,於開皇三年(583)令廢諸郡,掃600余年州郡縣三級之製,實行州縣二級製。華山郡即於此年被撤,鄭縣直屬華州,但20多年後的大業三年(607),隋朝又改州為郡,華州被廢,鄭縣歸屬京兆郡(治所在長安)。義寧元年(617),又將鄭縣、華陰二縣從京兆郡中劃出,重設華山郡。這一時期的郡,雖名義同隋朝之前的郡,但無異於開皇年間的州,實行的還是二級製。

武德元年(618),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唐高祖稱帝當年,就將華山郡改為華州。有唐一代,華州大部分時間轄鄭具(今華縣)、華陰(今華陰市並含今潼關縣地)、下邽(在今渭南市臨渭區北部)三縣。唐末,還曾將櫟陽縣(在今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劃歸華州,但時間很短。

唐代華州行政區劃示意圖 自華州史話

唐時全國所有的州,都由中央直接管理。但天下300多個州,直接管很難,因此,又將全國分為關內、河南、河北等十幾個道。華州屬於關內道。但這些道是監察區,不是州以上的行政區或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後,就只是地域名稱了。因此,我們講華州的行政建置時,一般不講華州上屬關內道。

唐代的華州,還曾改名為太州、華陰郡,但都為時不長就又將名稱改回華州。如:改為太州兩次,分別是垂拱二年(686)至神龍元年(705)和上元元年(760)至寶應元年(762),第一次是19年,第二次不過兩年。改名華陰郡為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只有16年。但“華陰郡”此後卻被當做了華州的別名。如《宋史・地理志》記華州是“華州華陰郡……”。兩宋三百年,從未設過郡,不過宋朝每個州都有一個郡名,就像過去每個人既有名又有字一樣。華陰郡在宋朝,只是華州的另一稱呼而已,並不是宋朝真設過郡。再比如,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人,他的後裔被稱為“華陰郭氏”,這個“華陰”不是華陰縣(市),而是華陰郡,即華州。

唐朝華州的治所,仍在鄭縣。當時的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面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京(京都同城縣)、畿(京都城郊縣)、望、緊、上、中、下七等。華州因在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以東180裡,為近畿重地,故定為上輔,鄭縣為望縣。華州是京城長安的東方門戶,是拱衛京城的股肱之都,長安通向中原的重要關隘潼關又在華州境內,為確保這一戰略要地,唐肅宗時,在華州始設鎮國軍節度使、潼關防禦使,管轄華州、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的軍、民、財政。唐代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稱刺史,從唐肅宗後,鎮國軍節度使、渲關防禦使多兼任華州刺史。由於華州鄭縣地望為高,所以朝廷對其行政官員的人選予以特別重視。華州刺史多由重臣擔任,如唐代宰相令狐楚、李固言、劉晏、高郢、李絳、董晉、崔湜等17人,在任相職之前或之後都任過華州刺史。因此,詩人李洞曾在一首送知己任華州刺史的詩中,稱華州為“東門罷相郡”,意即被罷去宰相一職的人,都會去京城長安東門外的華州任刺史。唐人梁肅在《鄭縣尉廳壁記》一文中曾指出,朝廷吏部常常注意為鄭縣選授優秀官吏(原文是“銓土補吏,常屬意於此,三科之選,其人尤精”)。曾任宰相的名臣陸贄,著名詩人李益都任過鄭縣尉。

華縣棉絨廠院內的唐城牆遺跡 宋朝峰攝

華州鄭縣在唐代的地位較高,這在當時的一些詩文中屢有表現。著名文學家韓愈稱華州為“百郡之首,重於藩維”,即:華州地位居天下各州郡之首,比各地藩鎮更重要。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指出,“望縣出於百,鄭縣為之最”,即:在“望”這一等級的縣超過一百,而鄭縣位居第一。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詩句讚華州為“百二山河雄上國”,意謂華州是關中的雄邦重鎮。另一詩人王建的詩稱華州是“通化門前第一州”,通化門是京城長安的東門。此句的字面意思是:經長安城的通化門向東,出了京兆府,第一個州就是華州。而其實際寓意是:出了京兆府長安城,華州就是天下第一州。

通過以上記述,不難看出華州在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地位之高,這也是華州歷史上最燦爛輝煌的時期。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華州史話》

原文作者:閆廣勤 袁埔良

华州区白晓林 華州——隋唐時的“百郡之首”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