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请回答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历史意义。
请回答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历史意义。
请回答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历史意义。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
18世纪60年代开始
背景条件
政治基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前提)
经济基础——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方式获得资本
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破产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
技术知识——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资源——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市场(必要性)——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主要成就
棉纺织部门——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骡机(1779年,克隆普顿);水力织布机(卡特莱特,1785年)
动力——改良蒸汽机(瓦特,1785年)
交通运输——轮船(富尔顿,美国,1807年)
蒸汽机车(史蒂芬孙,1814年)
特点
1、 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 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3、 大机器生产代替例如工场手工业,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影响
1、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
2、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程序
4、 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5、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开始
背景条件
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特点
1、 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 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影响
1、 生产力迅猛发展
2、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割据发生改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背景条件
1、 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 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
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81年,美国,第一架太空梭)
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
特点
1、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影响
1、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 推动了国际经济割据的调整
1、资本主义经济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正常发展需要具备:一个保障--国家政策(政权、社会稳定),五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这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三是有相对稳定和必需的资金来源;四是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来源(包括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五必备的资源来保证产品的原料。 这五个条件是否完备,优劣状况,综合起来就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2、三次科技革命中技术与科学有何作用?由科技革命的后果你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的认识体系,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改造环境的方法、途径及技能。工业革命的来临,也是技术革命来临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社会迅速发展。
论四次警务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警务(policing)是全部警察行为的总和。它包括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社会管理与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829年,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比尔敦促议会通过了《大都市警察法》,据此建立了伦敦大都市警察局。从此,历史上第一支着警装的、享受国家警俸的正规职业警察队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也正式诞生。罗伯特﹒比尔是公认的世界现代警察之父,他倡导的建警创制被称为第一次警务革命。罗伯特﹒比尔的创制主要在“建警十二原则”上。
这十二原则是:
(1)警察应以军队为榜样,建立稳定的、行之有效的队伍;
(2)警察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
(3)以犯罪的减少来证明警察的效率与效益;
(4)释出犯罪统计、指导居民安全防范是警察的基本工作;
(5)按时间和地域的特征,科学分配警力;
(6)礼貌是警察质量的根本保障;
(7)警察以形象赢得尊重;
(8)招募、训练适当人选是警察有效执法之本;
(9)公众安全需要每个警察挂牌服务;
(10)警察首脑机关必须接近公众;
(11)警察应当先见习、后上岗;
(12)公开警察内部犯罪率,接受公众监督。
在“建警十二原则”的基础上,罗伯特﹒比尔又提出了警务九原则,构成了完整的警务革命:
“(1)警察的基本使命是预防犯罪和无序,打击犯罪和处置骚乱不是它的主要任务。
(2)警察履行其职责的能力,有赖于公众对警察的存在、行为以及获得并保持公众尊重能力的认可。
(3)警察必须获得公众心甘情愿的合作,他们必须自愿地遵守法律,才能得到和保持公众的尊重。
(4)警察得到公众配合的程度高低,与为实现警察目标所需要使用的武力与强制的多少成反比;
(5)警察不靠迎合公众的意见,而是靠展示他们对法律绝对公正的忠诚来寻求和保持公众的喜爱,他们的政策是完全独立的,不考虑单个法律的实质的正义与不正义。他们靠乐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服务与友谊,靠礼貌和友谊的良好脾气,靠乐于牺牲个人以捍卫和保护生命来获得公众的喜欢。
(6)警察只有在说服、建议和警告都不足以实现警察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需要程度的武力以确保法律得到遵守和秩序得到恢复。并且,警察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仅仅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以实现警察目的。
(7)任何时候警察都应该和公众保持这样一种关系,以实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历史传统。警察仅仅是这样一种公众,他们专职就社群的福利向每个市民负责并由此获得报酬。
(8)警察应该一直为实现其功能而行动,而绝不用为个人和国家报仇或武断地审判犯罪和惩罚罪犯的方式篡夺审判权。
(9)警察效率的判断标准是没有犯罪和骚乱,而不是警察为对付它们而采取的行动的那些看得见的证据。”

第一次警务革命将警察定位于公民的角色。罗伯特﹒比尔设计的警察服与当时街头上普通男性的服装毫无二致。惟一的差别是,这件衣服上挂着警察标牌,以便公众识别。这一设计的初衷,是提醒警察要始终贴近公众,塑造警民一家的形象。他的一句名言是:“警察就是公众,公众即为警察”。当英国警察第一次出现在泰晤士河边时,他们是没有武器的。即使现在,他们也尽量少使用武器。
第二次警务革命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也叫警察独立执法运动。美国警方提出,警察应当是单独的执法力量,警察只对法律负责,只承担执法的任务,大量非警务活动因此被改革掉。这是警察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要使警察摆脱地方政治集团的控制,成为一支独立、高效的专业化队伍。为此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招聘雇佣大批优秀人才来管理警察机关。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早年曾受聘担任纽约市警察局长,为美国警察的专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士”,各种警务装备迅速更新。指挥通讯现代化是第三次警务革命的关键环节,它的实现为快速反应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增强了打击犯罪的力度。现代化使世界警察如虎添翼,促发了今非昔比的深刻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是警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被称为“四个现代化”:车巡代替步巡,通讯现代化,计算机革命,个人装备现代化。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但这次警务革命的结果却是失败的,因为其将警察定位于打击犯罪、快速反应,但是老百姓发现,“车轮子跑得越快,警察却离公众越远”,他们提出了新口号:“宁要更夫,不要机器人”。增加警力也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犯罪率却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社群警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欧美社群警务战略之父是英国警察学家约翰。安德逊。他把社群警务的理论叫做社群警务树。警务好比一棵大树,树干是警察,枝枝叶叶是警种和分工。果实是警察工作的成效。社群警务的原理是:社会是产生犯罪的地方,抑制犯罪的主力军也在社会。社群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的伙伴关系。从中国社会学界使用“社群”这一概念的情况看,社群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而组成的具有实体意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2000年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群建设的意见》,“社群”被界定在作了规模调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辖区。
社群警务源于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警察应当扩大社会职能的观念就已成为包括法律界、警务界在内的专业人士的共识。美国律师协会制定的《城市警察职责规范》提出警察职责包括十一个方面,其中一项就是调解纠纷。在纠纷解决的范围上,英美国家主要是家庭纠纷。在纠纷解决的地点上,西方国家警察是上门解决,即在纠纷发生地就地解决,也叫“主动式纠纷解决”。英国警察在社群警务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中之一便是婚姻家庭调解员。爱克塞斯市的社群警务是英国社群警务的经典模式。
:bbs.tianya./post-158-546322-1.s
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相同点 初中历史
历史意义和楼上的一样,第一次(影响)
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影响)
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影响)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化 相同点呢,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联络,同时又给世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何在
版本一:
⑴、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飞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⑵、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先进的工业国,东方亚非拉落后的农业国的格局。
⑷、工业革命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转变。
版本二:
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2、导致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的程序。
3、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
4、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5、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版本三:
1.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开了欧美实惠工业化及现代化程序,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4.开始了城市化的程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著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5.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主要内容,急用啊!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过渡,因此可以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首先,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战线,在一个资本主义大国推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成为现实。 其次,十月革命还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后方, 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 第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广泛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十月革命的世界人民面前开辟了一条消灭剥削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 主要内容 1917年10月,列宁祕密来到彼得堡,着手领导、组织武装起义,不幸泄露了机密,于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发制人,迫使武装起义的准备一度陷于被动。在这危急关头,列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形势产生了逆转。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林什维克党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向资产阶级的堡垒冬宫发动了最后的攻击。 冬宫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老巢,墙垣又高又厚,要攻进去相当艰难。 列宁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他首先命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驶进涅瓦河逼近冬宫待命,然后向这次战斗的军事首领安东诺夫交待,要他在深夜发起冲锋,黎明前务必攻克冬宫。 深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划破了黑暗,霎时,四周的大炮跟着一起怒吼,一颗颗炮弹在夜空中呼啸,冬宫立刻成了一片火海。安东诺夫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冲进广场。街垒里的敌人见后院起火,早已无心恋战,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溃不成军。 可是,宫门前一辆装甲车里的敌人却仍然负隅顽抗。架在上面的两挺机枪喷吐出一道道火光,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隙的火网,压得战士们不能直立,只得伏地爬行。 安东诺夫见一时制伏不了这个“铁家伙”,恨得牙齿咬出格格的响声。正在这时候,在他不远的一个士兵大叫道:“看我的!”说著,便把十几个手榴弹捆成一束,挂在腰带上,然后匍伏著快速向“铁家伙”爬过去。 “哒哒——哒哒!”敌人的机枪子弹到处乱窜。 那战士在离“铁家伙”只有五六米的地方被子弹击中。顿时,鲜血从他的右臂如注涌出。但是,他没有看自己的伤口,咬咬牙,继续飞快地朝前爬去,接着,猛地一跃,滚到装甲车旁,用左手拉了一下引线,迅速把一束手榴弹扔到车下,然后打着滚撤离。“轰!”那“铁家伙”被炸得四分五裂。 “冲啊!”安东诺夫振臂高呼,带领战士冲进冬宫,把临时政府的在场官员全部抓获。 十月革命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4、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6、带来了工业污染。
7、开始了城市化程序。
8、使弱小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程序。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著了。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标志及其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意义: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慧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络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阶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欧洲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谢谢!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三次工业革命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辛亥革命的时间?历史意义?主要人物?
辛亥革命的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关于孙中出让位给袁世凯,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位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另一种看法是不能仅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分析,还应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条件来评判。其实,让位是正确的、明智的,应予以肯定。 第一种看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和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只有步步退却,最终让位。 第二种看法。当时国际国内具体情况:帝国主义胁迫,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组织日趋涣散;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临时政府财政枯竭,无法武装北伐消灭清政府;为避免中国内战继续,列强武装干涉,并促使清帝早日退位,决心与袁谈判。这在当时形势下应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这充分表现出孙中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原则性与革命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