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徽宿州夹沟名人 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火烧 2022-07-27 21:28:20 1101
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安徽宿州历史沿革: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1、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2、秦朝一统后:地属泗县郡、砀郡,

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安徽宿州历史沿革:

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1、春秋战国时期:

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

2、秦朝一统后:

地属泗县郡、砀郡,置有苻离县、蕲县、相县、取虑、铚县、僮县等县。

3、西汉时期:

西汉高祖五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改苻离县为符合县。

不久复原称。

更始帝更始三年,封刘秀为萧王。

4、东汉时期:

安徽宿州夹沟名人 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以的“邑、相城、苻离等县属沛国,以铚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5、三国时期:

三国魏明帝太和三年,追封曹熊为萧王,称萧国。

太和六年国除。

青龙二年,复置萧县,属豫州谯郡。

景初二年,分沛国置汝阴郡,阳城废。

6、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惠帝无康五年砀山并入下邑县。

东晋建武元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

穆帝升平元年,沛郡、谯郡陷于前燕。

太和五年,燕灭,宿地尽入前秦。

大元九年,东晋北伐,夏宿地。

义熙七年,泗县地属南兖州,治夏丘。

南北朝北魏孝昌二年,废下邑,置场郡,下设砀县、安阳两县。

东魏武定六年,改夏丘县为晋陵县,旋又改名泗州。

北齐天保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

7、唐朝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析夏丘县置虹县;武德六年夏丘县入虹县,夏丘县废。

唐太宗贞观八年,虹县属泗州。

唐宪宗元和四年,置宿州,治虹县,辖苻离县、蕲县和虹县;元和九年,亳州属临涣县划入宿州。

唐文宗太和三年,宿州废;太和七年复置宿州,迁治今埇桥区。

唐昭宗光化四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8、宋朝时期: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宿州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

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析虹县属零壁镇巡检司置零璧县,隶宿州。

政和七年(1117年),改县名零璧为“灵璧”。

9、元朝时期:

元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

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苻离三县入宿州。

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

因砀山县屡遭水患,人口稀少废入单县。

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

至元四年,拨宿州属之灵璧县归泗州。

至元十二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

至元十三年,拨泗州属虹县入宿州。

至元十七年复拨虹县属泗州,灵璧属宿州。

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

宿州汴渠湮没,埇桥亦废。

10、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属临濠府,七年属凤阳府。

洪武十二年(1379年),萧县、砀山县属南直隶徐州。

11、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宿州属江南左布政使,以宿州之灵璧属凤阳。

雍正三年,升泗州为直隶州。

雍正十一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

乾隆四十二年,迁泗州于虹县,并虹县入泗州,初称泗虹州,后为泗州,原虹县降为虹乡。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16日宿州光复。

扩展资料:

宿州历史文化发展: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蕲县。

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

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

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

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宿州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宿州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渡江战役的胜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宿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