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

火烧 2022-12-11 23:47:55 1106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物件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物件又不相同。具体地说,它所研究的内容是:
①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②总的学科发展史——数学史通史;③数学各分支的分科史(包括细小分支的历史);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⑤不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⑥数学家传记;⑦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数学史文献学;等等。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内史 从数学内在的原因(包括和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外史 从外在的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思潮等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
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络,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人们研究数学史的历史,由来甚早。古希腊时就曾有人写过一部《几何学史》,可惜未能流传下来,但在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曾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12世纪时,大量的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当时的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储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研究,是从18世纪,由J.É.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林巴基学派也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丛书之中。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被认为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着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储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 《演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蒐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钜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怎么写,求建议。快。

这种东西很简单的,把你的课题输入百度,搜一下就有很多。还用在这里问?我以前就是百度搜的,然后自己大致排一下版块就差不多可以了

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怎么写 课题为数学发展史

去查资料库---图书馆
前人都做过研究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推理与归纳是其基本方法
掌握好原则

如何开展好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大纲中对研究性学习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和应用能力;
(4)以书面材料、口头报告,墙报等形成反映研究性成果,学会交流。
这就要求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知识的教学。
根据高中新课程计划(试验修改稿),数学大纲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有1/6左右的教学时间用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本文试图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实践与认识。以期为尽快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从理念到操作的转化抛砖引玉。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分析、介绍:
(1)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
案例一,“一个等差数列的性质”的教学
如果 成等差数列,则有
即 …………(1)
在讲过这一性质后,我要求同学们推广上述命题(设计、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下面摘录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结论及一些思考。
问题一,如果 成等差数列,依照(1)式能得到什么结论?
即 =0…………(2)
问题二,如果 成等差数列,能得到什么结论?
即 …………(3)
问题三,如果 成等差数列,能得到什么结论?即 时,
…………(4)
问题五,如何证明上述结论,将上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是否可行?
到此,同学们采取研究方法仍然是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但同学们很快发现当 时,上述反命题显然成立,当 时,上述反命题就不成立了,如1,2,4,7满足 ,但这此数显然不成等差数列。那是否研究到此结束了呢?
问题六,同学很快就发现当 时, 可以得出 ,这就提示给我们,如果要使数列 成等差只需再添一个条件, =0,从而 成等差数列就需添两个条件……这样,同学们又估计到了它的一个反命题:
成立,则 成等差数列………………(5)
问题七,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上述命题。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尝到的成功的喜悦。能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里显然比找到答案更为重要。其实很多规律就蕴藏在我们平时教学之中,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是否能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
(2)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合作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情景,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发表独立见解,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这层意义上讲,研究性学生即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会合作交流。
案例二,一道例题引发的研究
已知 是周期函式,且周期为2,等式 对一切 均成立,求证 为偶函式。
这是高一理科班函式复习时的一道例题。这道例题很普通,但内涵却很丰富,颇有研究价值。例题教学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然后交流研究成果(老师提示:研究条件与结论之间关系;从影象的角度进行研究;猜测具有怎样的性质,函式是周期函式;对奇函式、偶函式的定义再作推广;通过研究得到什么启示等)。下面将各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各小组交流情况整理如下:
[小组I研究结论]两个条件和一个结论这三者中的任何两者都可以推证出第三者。
[小组II研究结论]由 为偶函式,则对称轴方程为
对一切 成立,对称轴方程
得出下列猜想并可证明:
(1)若一个函式的影象有两条不同对称轴,这个函式是周期函式。
(2)若一个函式的影象有两个不同对称中心,这个函式是周期函式。
(3)若一个函式的影象有一个对称中心和一条对称轴,则这个函式是周期函式。
[小组III研究结论]对函式 存在常数 ,使函式在定义域内任意 ,若都有 成立,则 为偶函式,若都有 成立,则 为奇函式。
[小组IV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启示一,函式性质,如奇偶性,周期性与图象对称性是密切相关的;启示二,数形结合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3)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络,学以致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很重要特征之一,通过研究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上是无法得到的。
案例三,建立函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函式的本质是变数与变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络,不少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概括成函式表示式。即建上一个函式模型,从而简捷、准确地找到合理的答案。然而,由于本质上的差异,反映变数之间的依赖关系的函式模型呈现各种不同的面貌,这给我们的学生深入社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调查家庭生活中数学素材,从建立函式模型角度,为自己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一星期后,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经分组整理,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如家庭生活中的分期付款问题(购房、买车等),知识售价、月利息、每月还款数,需多少时间还清,每次还款多少最合算;家庭装修问题;合理设计家庭开支问题;股票投资问题;家庭养殖业问题等等。老师把学生收集的素材分类,合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分小组确定研究方向。经小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函式模型,如代数函式模型,指数函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盈亏平衡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过程,问题解决(无论是有答案、无答案,还是暂时无答案)都会使学生兴奋、投入,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自始自终学生都是研究者,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发展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责任心,让同学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直接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基本框架及思考。
1、研究性学习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比较,其最大区别在于传统课程有市统编教材,有较为成熟的实施教学方法、手段、评价体系,而研究性学习教学很多内容还是一块未开发的“自留地”,相对自由度较大,是教师自主的开发。根据新课程计划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提出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应强调(1)学生是“发现者”,在教师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探究、评价、总结有机结合。下面让我们试图勾勒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框架(如表所示)
过程 内容 目的 操作
问题情境阶段 确定课题 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有能力进行探索的问题 启发学生在已有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确定对课题的探讨步骤及研究方案
实践体验阶段 实证收集 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学会观察和检索 引学学生深入实际,围绕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收集资料与事实依据
进行分析 从各种资讯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学会筛选和判断 要求学生对采集的事实及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对课题、议题作出“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初步解释
表达交流阶段 初步交流 认真吸取他人意见和建议,不断补充和完善 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中充分交流
得到结果 完成课题研究,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得到知识结论的体验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以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电子课件、网页等方式表达,进行相互交流和研讨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大都采用课内研讨型。让学生经历不同背景之中,去发现问题,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论证及交流所获得的结论。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研讨,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老师思考的现成的结论。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引起同学(或与老师)之间交流。因此,研究的问题应当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要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思考它,并且都有思考的空间。同时应允许结果的多元性,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见解的机会。
3、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与评价。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合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2)要有蒐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3)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研究地点、请教对像、研究小组的不同,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可能有统一标准,教师应以肯定为主,保护学生参与积极性。应从(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态度情况;(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情况;(3)学生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发展情况;(4)交流合作情况等综合起来加以评价。
4、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须有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必须具备:(1)超前的教育观念;(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高超的教学技能: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的能力;②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③娴熟的德育技能;(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技能。

求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以及课题目的,急用.

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是在不断的训练自己的逻辑和推理能力,给你什么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验证什么结论。
平常学习的时候,一想、二做、三验证。
就是我们平常做数学题目的时候,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想:其实就是多思考,只有不断的在大脑里进行思考,你的数学才能被挖掘出来,通过思考你可能会发现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做:前面思考好了之后,就开始下笔做,做的过程会让你把思路理顺的更清晰。
三验证:就是将自己所做的答案与习题参考答案进行验证,也许通过对答案的验证,你有时候会发现比答案更厉害的解答方案

如何写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教案都是有模板的,首先你的物件是谁,目标是什么,采取的方法是什么,采用的理念是什么,道具是什么,上课步骤是什么,上课每个步骤里面哪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些都写清楚了,对了,还有留的研究性问题或作业是什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表格如何填写

黑笔填写,字迹尽量工整,不要涂抹过多,

如何学习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资料

数形结合与联想与构造

急求课题为:如何欣赏数学的真善美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数学美的社会性:数学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数学美是对人而言的。数学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数学理... 但他却第一次提出了理念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的见解。 88世纪,笛卡儿所创立的解析几何是数学史上极...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及其设计目录怎么写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根据新课改课程标准及高中数学教学要求,为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机地开展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以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为素教材,推进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性自主研究和学习,从而探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办法。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问题的研究,探求有限集合中元素个数间的关系,比较几个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来探究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学该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享受探索成功的乐趣,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活动的实施过程、方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