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如何在教育中落实?

火烧 2022-10-25 18:13:43 1038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如何在教育中落实? 我是第一次在猪拳不能大于人拳的文章《人本主义在育儿中运用》中看到在教育中应用的这两个词,如按这两种方式分类,感觉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本主义更多在家长中,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如何在教育中落实?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如何在教育中落实?  

我是第一次在猪拳不能大于人拳的文章《人本主义在育儿中运用》中看到在教育中应用的这两个词,如按这两种方式分类,感觉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本主义更多在家长中,行为主义更多在老师中,低年级人本主义流行,高年级行为主义流行,而不同的社会阶层,两种现象又不同。而根源的问题,我感觉大概出在对孩子未来的判断上。

今天大部分的家长特别是低年级有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设定是多元化的,比如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能力、素质、健康、品质,人本主义地这个阶段就会占据更主要的地位。而行为主义的主要指标之一:学习成绩,在低年级的家长中所占的指标权重因其它指标的存在而降低,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初中结束前的中考,成绩指标形成提升,因为对于孩子未来而言,中考是孩子人生道路的重要分叉口,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将决定孩子未来成长道路完全不同的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行为主义会有所提升。到了高中,父母关注的重点会发生变化,成绩指标权重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到了高三,更是突出到接近100%,而其它权重会在100%上增加而是分摊那100%,所以行为主义会突出到极点,原因很简单,因为目标单一,十二年的读书,就是为了那一刻,高考决定孩子的一生。

于老师而言,老师的指标是相对单一的,学校与家长包括社会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是教学,低幼年还有一些生活、思想、习惯等评价指标,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教学指标几乎是全部指标,所以指引老师的行为就难再谈人本主义,在今天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背景下,没有多少老师有能力驾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没有多少老师敢于尝试,所以行为主义会在老师中流行,老师首先为成绩负责,所谓一俊遮百丑,特别是高年级后,老师与家长在一起交流的绝大多数是成绩,所以行为的目标也是成绩,这就构成了一元化的评价体系,行为主义这时不流行都难。

一种有趣的现象,今天社会,有几种人群人本主义流行:1、有钱有权等资源拥有者,因为他们占据社会资源,所以他们对未来的选择是多元的,个体也是相对自信的,从而在孩子的教育中相对放松,人本主义会强于行为主义;2、中产有思想者,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所以他们有意选择多元,个体同样是相对自信的,他们在孩子身上的投入远远强于其他任何人群,因为他们拥有知识、技能和先进的思维模式,所以懂得用人本主义去引领孩子;3、低学历低收入者,因为他们不占据社会资源,孩子成绩无法达到可以改变生活命运的程度,所以他们放弃对孩子一元化的追求,对孩子很少过多干预,从而形成一咱无意识的人本主义。

而行为主义流行于对孩子有强烈意愿的拥有知识与学识但普遍仍然需要为生活奔波的家长中,因为他们没有能通过自己的关系改变孩子人生的能力,在变革的社会里只能让孩子通过自己所努力去实现一元化的目标:高考改变命运。而这一群体恰恰是今天中国网络的中坚(另一大低学历低收入的群体上网率远远低于这一群体),所以在网路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恰恰是这一群体的声音,他们有着人本主义的思想雏形与方向,但又不得不通过行为主义去实现短期的目标,这一群体的家长不是不认同人体主义,而是大都不具有实施人体主义的能力(自身的行为能力与实际的行为意愿)。这是中国社会今天的普遍现实。

我们许多家长拿西方发达社会与中国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孩子累,家长累,中国家长的行为难以理解,但如果放在现实环境,中国家长的无奈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突出的,因为变革的社会环境,文化与现实的冲突,财富与现实的冲突,对未来的信心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今天众多纠结的知识分子家长也就是网络中的主体家长,但西方的环境与今天中国不同,我们是否有可能按西方模式去设定孩子的指标?就如上述谈到行为主义的老师一样,更多的家长不敢去尝试,因为人生不可逆,对于孩子成长,只有一次。

是不是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背景就坐以待毙人云亦云了呢?可以不。这就回到我多年来说的“理性的思考、感性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大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进行小范围突围,在自己的小环境中尽最大的能力去发挥自己的人本主义,控制行为主义,而在特定的时期,通过强化行为主义去实现短期的目标,只要我们不将行为主义作为目标而是作为实现短期目标的一种手段,我们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就都会轻松,如果我们的生活还没有水尽山穷,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人生是多元的,将多元的人生设定为大目标,就算高考不成功,也会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有这样的信心,相信我们就可以回归到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孩子的教育。再回到更小的现实范围,从小就告诉孩子,未来你的工作生活是你自己的事,父母不会给你找工作安家,18岁后自己去安排生活吧。如果我们有信心,就大声说出来,告诉自己和孩子,这才是生活。

后记:昨晚饭局,某朋友说,他的儿子对他说,大学毕业后不会让他安排到他的单位上班,我的朋友说,现在他这样说,你看他找不到单位最后还不得找我安排回这里上班。这也许是今天许多父母的心态,在拼爹的时代,今天又有多少或好或坏的工作不是父母给找的呢?为了孩子,到底需要怎样,就都在父母本身了。

文:楚贝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