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心理的实质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并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并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并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络。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程序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络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钜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一、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分别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

运动负荷有哪几部分组成。并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训练负荷(外部训练负荷)由最大负荷百分比、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组数、间歇时间、练习频率等6个主因子构成。控制运动负荷主要对这6个因子进行控制。在运动训练计划中体现最明显的主因子是最大负荷百分比、练习次数、练习组数,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练习频率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根据训练目标对这3个主因子进行适当的调控。制定训练计划和控制运动负荷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训练目标,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当出现预警症候时,应立即停止训练或降低训练负荷,以防出现过度疲劳致使形成力竭性疲劳,对机体产生破坏性。运动负荷的6个主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种组合,形成不同的负荷结构,产生不同的负荷刺激,而且其中某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可使整个负荷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通过各因子的变化来调整运动负荷。
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并举例说明之
问题好深奥,我觉得情绪和情感都能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个体作出不符合自身理性判断的行为。
情绪:a狭义情绪:指有机体/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强烈的态度体验
b广义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情感)
情感:a. 狭义情感:人(动物物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络的,复杂的,稳定的态度体验
b. 广义(包括情绪)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定义同上广义情绪)
一下摘自《心理学》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大家知道,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无论是对客观事物有肯定的态度或者否定的态度,我们部能够直接体验得到。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把它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把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络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络的心理活动。
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生理的(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两大类。当然也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
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络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喜悦);当饥饿、渴、疼痛时,则有明显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愤怒、悲哀、恐惧)。
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如,人们见到黑暗、猛兽足以引起惧怕。当一个人看见危险而逃跑时,如有人阻拦他的去路,他必发怒、动武;无路可逃则悲哀;如能逃脱危险则快乐。这都是不学而会的。
所谓快乐,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情绪;引起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与所热爱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东西消失有关的体验。悲哀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无论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又都有强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间的区别,愤怒和狂怒之间的区别就属于强度上的区别。
情绪也往往与低阶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络。因此,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好感;被人打骂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他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应的联络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这样,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有力、更有效。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曾经写道:“……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络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①人不会贪婪地喝、吃、穿,他总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可能,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才享用食物。在饮食方面还要求有营养,有色、香、味,并讲文明行为。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络著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带有阶级性。譬如,当前使人引以自豪的是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能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所没有的。
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多次客观影响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比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期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重理想;成年人重事业。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
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引起相反的情感体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处于交织著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讯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
的矛盾的情感。
产生情绪和情感的触发原因乃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的物件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或亲吻所引起,也可能由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体操运动和唱歌)或者由外界事物的结构、颜色和形象、声音、味道、气味等所引起。恨可能是由于别人突然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是自己犯了某种错误所引起。没有客观现实,便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各种物件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止渴喝下一怀水就能带来愉快;如果他不感到口渴,而强迫他喝水,那末只能感到气愤和不愉快。但在特殊情况下,那怕口再渴,也要把这口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去喝而感受到内心的愉快。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络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络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著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络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象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且,一般认为,皮层下部位参与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与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它在情绪反应中有着重要地位。研究证明,下丘脑与怒反应关系密切。美国的奥尔兹(Olds)等实验还表明,老鼠在有活动杠杆的箱子里,如果得到对脑的刺激,它会按压杠杆高达每小时数千次,它们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睡眠后又再次按压。几乎在脑内所有部位都能发现这样的一些点,但在下丘脑特别明显。因此,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里存在着“快乐”中枢。刺激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这些部位就被标志为“惩罚”或“痛苦”中枢。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①
边缘系统是多机能的综合调节区,它调节著皮层下的呼吸、心血管的血压、消化道、瞳孔、排泄等低阶中枢,调节著整个内脏活动。因而调节著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络的情绪的机构。现已发现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切除双侧杏仁核,多半引起凶暴情绪反应降低。
林斯利(D B Lindsley)提出了一个启用的学说,这个学说突出了网状结构的作用,他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的觉醒中枢,启用大脑皮层。启用作用包括对情绪的启用,使情感的冲突尖锐。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激起,它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研究还证明,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大脑皮层调节著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四、情绪的学说
有关情绪的学说从古到今约有数十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下述三种学说。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 )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这种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络,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说:“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底物件,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①由此出发,他说:“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 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①这样,根据他的观点,哭泣,打人、发抖都是产生情绪的原因。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够引起广泛的在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②他把情绪看作是一种内脏反应,如果“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③
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而詹姆士则认为情绪大部分或主要地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总之,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
2.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他认为,假如外界出现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不能使原来的动型得到维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举过很多例子,比如有一个有癖好的人得到渴望已久的珍品(如集邮者得到一枚珍贵的邮票)便感到高兴;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投机所产生的欢乐,都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相反“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大半就是在于旧的动型受了改变,受了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④。当然人的各种动型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某些次要的动力定型虽然是遭到了破坏,但由于与人的思想意识相适应的更主要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和发展,因而也会引起愉快的情感。
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通过扩散或诱导作用使引起或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当皮层下中枢接受了皮层传来的兴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内脏器官和腺体等活动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等),并通过躯体神经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又发出传入神经冲动,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并与正在进行着的动力定型的变化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
3.现代的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
现代心理学理论从资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强调了情绪的发生依赖于整个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比如: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络著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知觉到一头熊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知觉到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景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便泰然自如,并无恐惧或惊慌。也就是说,当现实事件与过去建立的内部模式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时,人将无明显情绪。而当现实事件与预期和愿望有足够的不一致,或预料为无力应付时,就会打乱已建立的内部模式,产生紧张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见图9一1)。
美国的斯比斯曼(Speisman)、拉什鲁斯(Lazarus)、摩德科夫(Mordkoff)和戴维森(Davison),1964年的实验同样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他们用面板电反应来测验正在看一部紧张的电影的四个不同的组。对第一组用声音来加强所看到的银幕上的残酷的画面;对第二组则用声音来否认此画面情境中的痛苦;对第三组只出现一个超然的理性的描述;第四个组是观看无声的电影。结果如图9—2所示,显然,紧张的声音会增加对电影的情绪反应(面板电反应较明显)。否认和理性描述的声音会降低对电影的紧张情绪反应(面板电反应较低),而且比肃静无声地观看电影组的紧张情绪反应还更低一些。①在拉什鲁斯看来,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某种认知或评价的功能。
五、情绪的机体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且有一定的客观表现。例如,悲伤时流泪,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痛恨时咬牙切齿,惧怕时手足无措,虔敬时合掌低头等,这些都是机体表现。
由于情绪刺激物的作用,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回圈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活动(肾上腺素、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也可以引起代谢(血糖升高或降低)和肌肉组织(手舞足蹈等活动)的改变。因此,人在发生情绪时,在机体内部和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据研究,人在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可达40~50次(平静时,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突然惊惧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图9一3)。人在笑的时候,呼气
1.高兴一一每分钟17次:
2.消极悲伤一一每分钟9次;
3.积极地动脑筋——每分钟20次;
4.恐惧——每分钟64次;
5.愤怒——每分钟40次。
快,吸气慢,呼吸的比率低(约是0.30);人在惊讶时,吸气约是呼气的两到三倍;人在恐惧时,呼气和吸气的比率从一般状态(约0.70)上升到3.00或4.00。人在吃惊和恐惧时,心跳每分钟约增加20次,血压也会增高(妇女比男人高一倍)。
人在吃惊、恐惧、困惑或紧张时,面板电反应最为显著。面板电阻的变化是由于情绪状态中面板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地说,人在等待一些责任重大的活动时,面板电阻会降低;活动之后,它降得更低。如果面板电阻增大,则说明过度疲劳,或由于活动前有不利的紧张状态。
一个被试在看电影时,当银幕上出现两个扭斗者从悬崖上滚到急流中去时(28),他的面板电阻降低至最低度(如图9一4)。
此外,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α波幅减低,波动甚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图9一5)。如果有病理性的情绪障碍,则会出现高振幅的慢波——θ波。所以,为测定人的情绪反应,人们常用生理多道仪来记录人的呼吸、心跳、血压、面板电反应和脑电波。
有关情绪的机体表现以面部的研究为最多,其次是身段和言语表情的研究。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是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的。例如,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有特殊的关系。达尔文曾经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写出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态是人类祖先表情动作的遗蹟。即就其发生史来说,最初乃是适应对机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境而产生的。例如,愤怒时的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在行将到来的搏斗中的适应性动作。因此,那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全人类性的。美国的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和埃尔斯沃思(Ellsworth)在1972年对六种面部表情(图9一6)作了测定,也确实发现不同
A 表示在焦虑状态下,α波消失的脑电图记录。
B 表示在正常状态下,规则的α波的脑电图记录。
民族对这六种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见表9一1)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诸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狂喜时捧腹大笑,虔敬或沉痛时肃立低头等表情动作均为身段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声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一些研究(埃克曼等,1976年;克劳斯等,1976年)表明,当某人扯谎时,平均音调(或基音)比说真话时要高一些。不过,这些区别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但如果用电子仪器来分析声音就能准确地把谎话与真话区别出来。这类表情动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具有社会性的机能,即它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手段。所以说,情感的表现方式——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外周的生理变化与特定的情绪活动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同样是两个人的目光接触,可以表示爱情、热情和极大的关心;也可以用来吓唬人。这两种表面上矛盾的含义——友谊和威胁,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关系。又如,男女都有悲哀之情,但由于男孩子从小受到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培养,“男孩子嘛,不要抽抽泣位的”,所以男人是不轻易哭的。再如,中国古时的见面礼是作揖,现在是握手,外国人大多是拥抱、亲吻。欧洲人用耸肩表示遗憾或惊奇,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中国人以拍肩表示关心。总之,人可以自觉地利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把情绪的外表活动控制住,不予表现
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里之间的关系
经常被强化的 一个心理过程, 就会导致个性的心理出现,
种子制备的工艺过程,并举例说明。
一,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扩大培养
斜面菌种→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发酵罐
1,斜面菌种的培养
菌种的斜面培养必须有利于菌种生长而不产酸,并要求斜面菌种绝对纯,不得混有任何杂菌和噬菌体,培养条件应有利于菌种繁殖,培养基以多含有机氮而不含或少含糖为原则.
(1) 斜面培养基组成
葡萄糖 0.1% 蛋白陈 1.0% 牛肉膏 1.0% 氯化钠 0.5% 琼脂 2.0~2.5% PH 7.0~7.2
(传代和保藏斜面不加葡萄糖)
(2) 培养条件:33~34℃,培养18~24h
2, 一级种子培养
一级种子培养的目的在于大量繁殖活力强的菌体,培养基组成应以少含糖分,多含有机氮为主,培养条件从有利于长菌考虑.
(1) 培养基组成
葡萄糖 2.5% 尿素 0.5%
硫酸镁 0.04% 磷酸氢二钾 0.1%
玉米浆 2.5~3.5%(按质增减)
硫酸亚铁,硫酸锰 各2ppm
PH 7.0
(2) 培养条件 用1000mL三角瓶装入培养基200mI,灭菌后置于冲程7.6cm,频率96次/min的往复式摇床上振荡培养12h,培养温度33~34℃
(3) 一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12h pH值:6.4± 0.1
光密度:净增OD值0.5以上
残糖:0.5%以下 无菌检查:(-)
噬菌体检查: (-)
镜检:菌体生长均匀,粗壮,排列整齐
革兰氏阳性反应.
3, 二级种子培养
为了获得发酵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菌体,在一级种子培养的基础上进而扩大到种子罐的二级种子培养.种子罐容积大小取决于发酵罐大小和种量比例.
(1) 培养基组成
(2)培养条件
接种量:0.8~1.0%
培养温度:32~34℃
培养时间:7~8h
通风量
50L种子罐1:0.5
搅拌转速340r/min;
250L种子罐1:0.3
搅拌转速300r/ min
500L种子罐1:0.25
搅拌转速230r/ min
(3)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
种龄 7~8h
pH 7.2左右
OD值 净增0.5左右
无菌检查 (-)
噬菌体检查(-)
二,啤酒酵母的扩大培养
一般可采用三级扩大培养,扩大倍数:第1级到第2级为8-10倍,第2级到第3级为4-6倍.
1,实验室扩大培养
2,车间扩大培养
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总体与总体单位:研究某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物件也就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多一个也不行,少一个也不可以的.把它叫“总体”.而调查单位(调查时的每个个体)也就是“每一个学生”,统计学家把它叫“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年龄是标志,具体的年龄数,5岁、10岁、50岁等就是标志表现,假设是100米,这100米可是全部学生的一个特征,统计学家把这“身高总数”叫统计指标,把这“100米”叫统计指标值
1、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Population),更确切的说,它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合。
举例:大量性:所有的工业企业
2、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调查专案的直接承担者。
如: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全国工业企业是总体,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单位。若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互换,总体有可能变成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成总体。
3、标志
(logo,又写作标识,二者读音都是biāozhì),是生活中人们用来表明某一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元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标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明特征的记号。
宋代,商标的使用,如当时济南专造细针的刘家针铺,就在商品包装上印有兔的图形和“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字样的商标。欧洲中世纪士兵所戴的盔甲,头盖上都有辨别归属的隐形标记,贵族家族也都有家族的徽记。
4、指标
指标是一个词语,指的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
比如,大家年终开会都会说,今年新增了几个指标:分别是员工流失率、门店客流量、客单价,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对结果,也就是对目标的一般性描述。
列置换加密法的加密过程,并举例说明
例如明文为:endalen is bordered on the northwest by the municipalities of Alvdal and Tynset
1 选取金钥,比如sample
2 sample按照字母排列顺序定值,字母表排列在前的值小,如有相同字母,按左边的为小。
sample定值顺序为614532
3 按金钥长度写明文为如下(去掉空格),如不够长,随便添点资料:
endale
nisbor
deredo
ntheno
rthwes
tbythe
munici
paliti
esofAl
vdalan
dTynse
tabcde
4 按614532顺序按列读上边的矩形,得到密文:niettbuasdTerooseiilnelodnehctAasdsrhhynloayabeewtiiflnendnrtmpevdt
5 解密按反顺序填写矩形就可以了。